甲骨文传统研究领域大致有四个,即甲骨资料整理与著录、甲骨文字考释、甲骨自身规律研究和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周史一直是先秦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每年都有数百篇相关文章发表;21世纪最受关注的成果是大型断代史《商代史》的出版,这是一百年来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也为新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商代史》已经出版数年,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更为活跃,呈现新的特点。
甲骨文与商周史传统课题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商代的上帝、天命等思想观念、礼制、官制、宗族、宗教、祭祀等方面,有大量新的成果发表,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不断前进。对于帝、天的性质及其关系的讨论有多篇论文,认识进一步加深,但依然难以达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历史研究中思想性主题的认知弹性和解释的多维度特点表现明显。关于商代社会与宗族问题,有学者提出商代已经存在家臣制度,对于认识商代的社会组织方式是一个促进。
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的传统难题日益被关注,并取得一定成就。例如甲骨文中地名的确定一直是公认的难题,对商代地理进行研究的学者及成果也相对较少,近年来这一领域却有众多成果发表,尤其是关于商代东土地理划分及其地位的研究受到学界关注,并在一定范围内引起探讨。与地理相关联的是商代族群的迁徙,有学者指出甲骨文中与文献中有许多地名同时出现于晋南和山东地区,说明当时这两个地区曾经有大规模的族群交流。这对于认识先秦时期频繁的族群迁徙及其内在的组织动力研究很有意义。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征人方卜辞中和商代天文与历法等方面,新的成果的不断出现,推动了这些既是基础性的又带关键性的问题研究,丰富了大众的认识。
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还开辟出许多新的领域,如商代水利史、殷商文学史等,都是利用甲骨文在相关领域进行探讨。有学者用甲骨文结合文献、考古资料对水文环境、水利设施、水运系统等进行研究,为全面认识商代的农业技术、公共水利和社会组织方式提供了便利。如何认识卜辞的文学性是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也有相关成果,但由于材料的局限,所取得的进展不尽如人意。虽然很多新领域的探讨受到资料的限制,尚不能提供全面深入的成果,但其开拓性对于发掘甲骨文的资料价值和认识商周历史史实依然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新资料的刺激下,一些被忽视的领域的研究重现活力。最明显的例子是西周甲骨研究,2011年周公庙遗址出土西周甲骨一万多片,有文字者两千余片,刻有“周公”“文王”“王季”“新邑”“薄姑”等西周早期重要的人名、地名,可以与文献记载相对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学界对此极为关注,并对公布的少量资料进行研究,发表了相关成果。相信随着周公庙甲骨的整理和公布,西周甲骨和历史的研究将会有新的进步。
甲骨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热点并参与讨论,原“司母戊鼎”改称“后母戊鼎”后,引起社会大众关注,多名甲骨学者就“后”“司”“毓”字的释读与鼎的命名撰写文章并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普及作出了贡献。适应时代发展,关注大众需求,也是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大课题的设置对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除国家社科基金继续加大对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课题的支持力度外,还有许多本领域专门的大型项目设立,如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科研项目、大数据云计算与甲骨文研究数字化项目等,有针对性设立专门的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课题,推动了相关研究,可以预期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宏观视角下的研究成果较少。商周时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其制度建设和社会演进具有重要特点,许多方面奠定了后世政治的基础,从各个角度进行宏观的总体的比较性的研究很有意义,还值得进一步加强;甲骨文的利用和阐释问题也值得重视。由于利用甲骨文进行商周史研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成果也越来越多。但甲骨文研究是一个较为专业的领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成本投入,单纯使用他人整理的二手材料很容易出现问题。有许多研究者或从其他文章转引,或照抄甲骨文字的释文工具书,未能较全面地了解甲骨文,研究和结论有时很难完全避免舛误。另外,普及性甲骨文著作也值得关注。近年来,甲骨文日益为公众所关注,认识和学习甲骨文的社会需求不断加强,但甲骨文的推广和普及还缺乏好的著作,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如何满足甲骨文学习和普及的需求,创作出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的普及甲骨文读本,应该受到学界的重视。
(作者:徐义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