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教师画像】
“教师的责任是培养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当你看到自己桃李满天下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真实的幸福与愉悦。”30年的教学生涯,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王建从未动摇过做一名好老师的信念,他就是喜欢当老师,就想着踏踏实实教书育人。
房山,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是北京的西南门户。
“我是房山本地人,房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深深吸引着我,当年我报考师范专业,就是想回到家乡做老师,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王建心中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他也把这份情结自觉融入地理教学和研究之中。
“翱翔计划”是北京市教委的一个重点资助项目,旨在激发中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提升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申报“翱翔计划”特色课程时,王建深入思考地理学科特点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从乡土资源中找切入点,广泛联系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邀请专家辅导……最终他主持的“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项目”获准立项。中学生王孜予参加“翱翔计划”已经两年了,她说:“能跟着王老师参加这个探究项目,超级幸运,不仅学到了很多有趣实用的地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特别是王老师身上那股子钻研精神对我影响很大。”
王建持续深耕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本土地理知识,创新开展基于房山本土的地理考察和研学活动,设计了一系列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具有生命力和人文情怀的项目,激发了同学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祖国壮美山川的热爱。这些年,王建不少学生在高考时填报了地理或地质相关专业,这与他高中三年的启蒙和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从教30年,王建在坚守中创新,形成了“课堂融合力强、注重探究、风趣自然”的独特教学风格。
王建连续13年奋斗在高三第一线,近5年还同时承担高一或高二年级的部分地理教学任务。新课标出台后,王建研究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变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地理能力分解成地理基础力、地理思维力、地理实践力,基于此提出了高中三个年级的具体实施策略,为师生的教与学明确了方向和抓手,也带动了整个房山区和北师大附校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王建是房山区第一个在胶片上画地图、在课上使用投影仪的教师。从投影仪到多媒体,他从未间断过探索,总是思考怎样才能让地理教学更上一层楼,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
在参观良乡附中的地理科学教室时,记者看到了王建带着课题组师生进行地质勘查时采集的化石,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各种各样的地图,其中一张中国地形图是王建自学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编辑出来的。在他的带动下,全校地理教师都在积极学习这项技术,并在课堂上主动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作为地理教研组组长,王建十分关注青年教师成长,给青年教师搭建更好的成长平台。
年轻女教师杨玉婷是王建的徒弟,她告诉记者:“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王老师总是毫无保留地把30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新教师,如果没有他的指导和帮助,我在教师这条路上不会成长得这么快。”
2015年,房山区教委为王建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在王建工作室的培育下,工作室成员张江的示范课在北师大附校系统全面宣讲,黄振新的论文获得全国一等奖,丁立锋获北京市说课比赛二等奖……王建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地理教师队伍,成为房山区地理教学的中坚力量。房山区教委人事科科长王鸽说:“王建不仅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地理教师,有这样的好老师,是房山教育的大幸。”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正是千千万万个像王建一样的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坚守,铸就了教育兴邦的常青基业。
(本报通讯员 张岩 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