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近期,在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呈现出明显改善的势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重要邻邦,和平友好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中日两国应继续秉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推动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回顾过去 不忘初心
40年前,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高瞻远瞩,做出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战略决断,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包括日方深刻反省战争责任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表态,明确宣示中日两国要持久友好下去,为中日关系确立了政治基础和法律规范。《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不仅总结了中日关系的政治问题,也为两国开展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开辟了广阔前景,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日关系树立了重要里程碑。
众所周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中日关系全方位发展铺平了道路,具有深远影响。老一辈政治家开创的和平友好事业,以及两国一大批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传统为中日关系发展作出的宝贵贡献,需要我们倍加珍惜。40年间,中日双方高层互访频繁,逐步建立起各层次的政府对话机制,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同时,各类民间交流也不断扩大,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也为地区和世界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
1978年签署条约时,中日间贸易额仅为40多亿美元,人员往来仅仅数万人。时至今日,两国贸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超过1000万人次。两国的友好省县和城市从无到有,如今已达250多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就是两国利益纽带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双方互利合作,共享发展机遇,共同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
73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我们纪念“8·15”,是为了铭记历史,守住和平。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带来的只会是灾难,走和平、友好、合作的道路,才是中日两国唯一正确选择。中国人民不会也不能忘记,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这些历史的记忆没有随着时间而流逝。中华民族付出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更不会因为现在的和平而被遗忘。
40年来,中日关系发展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坎坷与波折。对于日本曾经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国内有些人不但不反思,反而像小丑一样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右翼势力甚至在领土主权与台湾问题上做文章、动手脚,破坏双边互信。目前,在日本国内仍然存在美化侵略历史等一些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近期,在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改善,重新回到正常发展轨道。我们不希望看到否认侵略历史,歪曲侵略事实,不与军国主义划清界限的事情不断发生,做这些伤害被侵略民族感情的事,只会失信于亚洲邻国乃至国际社会。
中日两国既有历史感情纠葛,也有现实利益冲突,这些敏感问题对于两国关系“杀伤力”很大。如何保持两国关系的改善势头,妥善管控分歧,推动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福祉,也关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中日双方共同定下的原则、规矩一定要遵守、照办,避免发生意外事态。双方应该始终着眼两国关系长远大局,而不受一时之利所惑、因一己之私所迷。
民间友好是中日关系永恒的主题,近年来中日间人员往来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数据的大量汇集,给双方增进理解、改善民意创造了条件。中日间文化联系源远流长,有不少共通的价值理念。这样的天然优势我们不但不能丢,还应该充分利用好。两国进一步加强人文、地方、媒体、青少年等领域交流,开展更多引发民众内心深处文化共鸣的交流,有利于拉近两国民众心理距离,更利于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
展望未来 互利共赢
如今,中日两国分别是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经济体。而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和进口来源国,日本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重要外资来源地,彼此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
在世界形势变幻莫测,全球经济遭受贸易保护主义阻击的影响下,世界经济低迷不前,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受到冲击和挑战。中日双方在此关键时刻更应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深化两国经贸合作。同时,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全球化的受益者,应该秉持互利共赢理念,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
中国在开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追求更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当前中日关系出现的积极态势中,“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中日关系转圜回暖的有效抓手,更可以成为中日关系提升扩展的重要领域。“一带一路”建设欢迎日本参与,参与“一带一路”同样也能为日本提供巨大的商机和利益。双方可以发挥优势互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实现共赢和多赢。
世界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给中日关系改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中日两国应顺应潮流,正确决策,抓住机遇,共同努力构筑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真正体现《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原则和精神的新型中日关系。未来的中国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日合作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双方必须把握好机遇,走好合作共赢之路,做大做好共同利益的蛋糕,为两国人民提供更多福祉。擦亮历史的镜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结伴成行,必将推动中日关系行稳致远。
(本报记者 张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