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老家的木门/吱呀吱呀/它在说欢迎回家/刷上桐油/换上春联/门仿佛年轻了几岁/它喜滋滋地看着/一家老小跑进跑出/听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离别时/关上木门/它一声不吭/默默地站在奶奶身后/目送我们渐渐远去……”7月27日,江苏省第三届“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优秀作品咏唱会在江苏常州举行。舞台上,无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六年级学生杨婷吟诵着自己的获奖作品《老家的木门》。
“短短十几行诗,却像一股出山的清泉,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对故乡深深的爱恋。”江苏省作家协会诗歌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孙友田评价道。
“除夕那天凌晨,我们回到老家。村子里静悄悄的,当我们走到大门口,门却‘吱呀’一声打开了,是奶奶,执着地候在门口迎接我们。原本因为缺少睡眠而昏昏沉沉的我,就在大门‘吱呀’一声打开的那一刻,完全清醒了,我闻到了家的气息。”杨婷这般讲述她的灵感来源。
用童眼与童心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发现生活之美,感知生活的情趣,正是江苏省打造“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的出发点。本次活动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作家协会等部门联合主办,共收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以及来自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的儿童诗歌超过10万首,从中评选出获奖作品225首。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评委认为,这些获奖作品真正体现出中国当代儿童诗创作的水准。“在诗歌创作比较小众的当下,江苏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状态,这里的儿童诗歌土壤肥沃,创作充满生机活力,让我们看到了诗的希望。”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说。
根植于生活的母体,儿童诗歌正在破壳生长。
1.来自生活深处的诗意,有动人的气息
“不管是哪类创作,生活永远是灵感的源泉。关在屋子里‘憋’出来的作品,和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感悟、提炼出来的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视角,写出来的诗都是不一样的。”作为三届“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活动的评委、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徐德霞说。
她发现,最近两届诗会,成人对于孩子的指导和影响逐渐淡出,孩子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善于从有“烟火气”的生活琐事中捕捉细节和感人的瞬间,表达的都是他们的心声。
此次获奖作者中,年龄最小的是来自江苏省常州市刘海粟美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吴艾雨。她在和妈妈去旅行的途中,创作了诗歌《星星》:“我在海边/看到了满天繁星/我问妈妈/星星为什么掉不下来/妈妈说/天空是星星的妈妈/她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
“很多人都会问,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才六岁,会写啥?但是吴艾雨是个爱观察、爱提问的孩子,她提的问题,还真是六岁孩子的视角。而妈妈的回答,也是非常巧妙,充满了浓郁的爱。”徐德霞认为,《妈妈是个魔术师》《父亲是弓我是箭》《奶奶家的丝瓜》《如果爸爸不是警察》等一大批作品,都很鲜活,带着生活的温度,是孩子用诗人的眼睛、纯真的心灵感悟到的生活,诗歌中充满了他们对亲人的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憧憬。
龙亭如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战旗分校任教。她指导学生创作的诗歌《夜》,获得了本届诗会二等奖。她说:“作为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带着学生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通过独特的视角观察、体会,让他们的语言变得丰富,文字变得灵动。”
来自于生活深处的诗意,总是富有动人的气息。有一段时间,龙亭如喜欢给孩子们讲《阿佛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阿佛喜欢收集阳光等美好的事物、美丽的色彩。她就引导班里的学生站在阿佛的角度去看世界,比如说阿佛遇到雨点会怎么想、怎么说。
在秋天,学校煮了南瓜汤给孩子们喝,有学生感慨:“哇,我们喝下了一整个秋天!”这给了龙亭如莫大的惊喜,“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诗歌的种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诗歌的花朵就已经开得郁郁葱葱”。如今,诗歌小画报、诗歌漫画明信片等创意传播诗歌的载体,在龙亭如的班级里蔚然成风。
2.关注热门话题,激荡时代的回声
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孙莉茜的《朋友圈》,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六年级学生李萌宇的《我的“支付宝”》……从这些作品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少儿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突出时代感,是本次少儿诗会的又一个特色。大赛组委会副主任、秘书长、本届优秀作品咏唱会总编导李朝润认为,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需要注重一个“新”字。
“既鼓励孩子们写一写司空见惯的花草树木,同时也鼓励孩子们多写一些与当下生活和时代相关联的作品。文学创作要关注时代,儿童诗也不例外。”李朝润说。
“别人家的小孩”的说法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在成人世界,这个说法多少有些戏谑、调侃的成分,但在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邢佳嘉看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一次节日聚会上,妈妈和亲朋好友对话的内容,成为邢佳嘉的创作素材。于是,她写下了这首《别人家的小孩》:“妈妈/在您的口中/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小孩/她练琴不倦/拿奖拿到手发软/她奥数天才/没有难题解不开/她乖巧可爱/从不给大人添麻烦/哈哈妈妈/告诉您一个秘密/在我的心里/也住着一位别人家的妈妈/她酷爱锻炼/总保持完美身材/她厨艺精湛/常烧出精美小菜/她人意善解/从不絮叨和唠烦/其实/我们都很平凡/但我们依然是彼此的最爱/让我们多一些忍耐/用浓浓的爱/将小小的缺点冲淡。”
教育家孙云晓认为,这是一首现实题材的儿童诗歌,小作者把自己和同学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独特的视角进行了真实的反映和抒发。“《别人家的小孩》看似简单,却反映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这首诗能够叩中天下父母之心,它的最大魅力在于把深深的代沟变成了彩虹桥。当父母给了孩子榜样,孩子就会将心比心,与父母有效沟通,相互包容、挚爱。”孙云晓说。
《别人家的小孩》关注的是热门的家庭教育话题,北京市海淀区北达资源中学初一学生杨宇涵创作的《妹妹,我想对你说》关注的是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对家庭氛围的影响。妈妈生了个小妹妹,作者先是对小妹妹说,“你是我生活的侵略者”,还是“母爱的共享者”。慢慢她改变了说话的口气,因为她发现小妹妹不仅“是我快乐的赐予者”,而且还是“我永远的陪伴者”,最终感受到“父母终有一天会老去/而我们互相还会有个最亲的伴儿/我有我妹/你有姐”。
童诗里,有大天地,装满孩子们诚挚的心声,也激荡着时代的回声。
李朝润表示,从此次少儿诗会评选出来的获奖作品,可以看出评委会以及主办单位的导向,具体来说,就是作品要反映当前社会普遍现象,富有时代特色,同时要感情真挚、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
3.激活诗心,给生命涂上别样的底色
作为“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的起源地,江苏创办了全国首份少儿诗歌刊物《少年诗刊》,融诗歌的展示、交流、推广于一体。200多所中小学积极加盟的“江苏诗歌教育联盟”在南京成立,带动了一大批学校建设诗歌校园文化的步伐。一大批少年儿童步入诗歌创作的行列,为诗歌写作的繁荣与多样化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陪同孩子前来参加吟诵会的家长邢女士认为,“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给孩子搭建了很好的展示文学才华的平台,有助于推动文学新人的涌现。先不说这些孩子能不能成为作家,未来会不会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最起码让他们喜欢上了文学,领会到了写作的乐趣,给生命涂上了一层别样的底色。
“在学业压力普遍较大的现实环境下,有些学校和家长未必会同意自己的孩子花很多精力在诗歌或文学创作上。然而,在孩子的生活中,除了学业之外,还有让生命更丰富、更精彩的方式,那就是诗歌,这是与学业并行不悖的两个台阶。”本届少儿诗会评委、《儿童文学》杂志主编冯臻认为,诗歌创作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和丰富性,提升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使生命迈向更深广的领域,让孩子终身受益。
三届少儿诗会期间,举办了多场诗人进校园活动。7月27日晚,高洪波、冯臻等作家走进常州龙虎塘小学,和小诗人、家长、老师交流诗歌创作心得。冯臻鼓励现场的孩子们要坚持诗歌创作,不要轻言放弃。
“诗歌的篇幅短小,体裁轻盈,能够直抒内心世界,孩子容易驾驭。少年儿童创作诗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天然去雕饰,所以在文学创作中,孩子们应该要解放自己,把所想所思所感悟忠实地落到纸上,慢慢积累,就会有大的收获。”冯臻说。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蔡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