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的方式多种多样。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茅岩河镇金虾湾村第一书记朱俊,有一种独特的调研形式——吃“乡亲百家饭”。
朱俊是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的驻村帮扶干部。截至目前,他在农村吃了30多户“乡亲百家饭”,发现和解决问题100多个。
7月中旬,夏日炎炎,记者循着朱俊吃“乡亲百家饭”的足迹,追踪采访。
1.范正治的团圆饭
朱俊到茅岗村下街组范正治老人家里吃饭不止一次。
茅岗村也是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的驻村帮扶村。去年春天,朱俊到村里进行走访调查,发现下街组一户人家,仅住着一位名叫范正治的老人。他敲门进去。两人谈得很投机,不知不觉到了中午。老人留他吃午饭,他答应了。老人因驼背严重,灶台已弃用,做饭炒菜都在火塘里的三脚架上进行。没有饭桌,盛饭菜的碗就直接放在有些凹凸不平的泥巴地面上。两人席地而坐,边吃边聊。
从此,隔三岔五,朱俊就会或带几斤猪肉或带几块豆腐来范正治家里,陪伴老人,与老人聚餐。朱俊了解到,老人并非鳏夫,其儿女已经成家,住在几公里外的地方。他曾在儿女家住过,却不能打鱼,也不能种地,执意回了老家。老伴儿与他有些嫌隙,没跟他住一起。
不让范正治继续孤独,朱俊寻找着机会。2017年农历七月初七是范正治的81岁生日。朱俊得知范正治的老伴儿回来了,也赶来祝寿。他把范正治的老伴儿拉到僻静处,动情地说:“少是夫妻老是伴。范正治年纪这么大了,即使他有错,您也应该原谅。您还是留下来吧。”一席话,说得她连连点头。
团圆饭桌上,范正治和老伴儿坐在一起,其乐融融。范正治感激地说:“你到我家来来往往,原来是为了陪伴我这个老头子,帮助我们老两口和好啊!”
2.“新版版儿钱”
吃饭就得付钱。
朱俊吃“乡亲百家饭”,从不预约,而是吃饭时间随意走进贫困户家里即时就餐。不过,在付餐费时,他还费了一番心思。
曾遇到一件尴尬事。他到田湾组贫困户卢良远家里吃完饭,便掏出25元钱。谁知,卢良远和妻子任凭他好说歹说,就是不肯收钱。无奈,他只好将钱丢到卢良远的脚边,撒腿逃开了。
如何使贫困户乐意收下餐费?朱俊联想到人们逢年过节时喜欢用“新版版儿钱”发红包的习俗,决定利用新出金库的人民币,再编造一段理由,来个“蒙混过关”。于是他专门兑换了崭新的20元和5元人民币各100张,备上一叠硬纸。每次使用时,他将合计金额为25元的两张人民币贴在一张硬纸片上,并写几句祝福的话,再送给他就餐的贫困户。
今年端午节,朱俊赶到田湾垭组危房改造户卢玖海家,查看新房建设进展情况,询问还有什么困难,并在他家吃晚餐。吃完饭,朱俊拿出贴着金额共25元崭新人民币的一张硬纸片,对卢玖海说:“这是我的一个小礼物,留给你家作为纪念。”听说是纪念,卢玖海愉快地收下了。
3.一餐饭“吃了”150公斤板栗
朱俊到茅岗村漆树湾组贫困户李祥年家吃了一餐午饭,结果帮他家卖了150公斤板栗。
那是2017年10月的一天中午,朱俊来到李祥年家,碰上他家吃午饭。
朱俊看见堂屋地面上铺满了板栗,便问起缘由。李祥年回答:“自家树上结的,一下子卖不出去,只好晾着。”
朱俊马上用手机将堂屋的板栗拍成视频,并配上“张家界的土特产板栗又香又甜”发到微信朋友圈里。
微信刚发出,北京一位朋友就给朱俊打电话:“板栗有多少?需要我大量调运吗?”
朱俊回答:“只有几百斤,不需要大量调运。感谢你的关注。”
长沙一位朋友则直接打电话给李祥年。开始,李祥年见是外地号码,以为是搞推销的,把电话挂了。直到这个号码打了几次,他才接听。对方说:“我是朱俊的同学,是来买板栗的。”
就这样,几天时间,外地和本地的朋友就把李祥年的150公斤板栗抢购一空。
有趣的是,最后一位打来电话的朋友,欲买30公斤板栗,而他家所剩的板栗只有10公斤了,他赶忙把附近一贫困户家里的20公斤板栗买了凑在一起,才满足那位朋友的需求。
4.两个荷包蛋
朱俊到金虾湾村纵茂组罗海青家,吃的不是饭,而是两个荷包蛋。
2017年6月,朱俊对金虾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再度识别。那天,他独自来到偏远的罗海青家,只见房屋非常简陋,家具陈旧斑驳,就连厨房里的餐具也残缺不全,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支锈迹斑斑的手电筒。这时,罗海青给他端来了两个荷包蛋。朱俊一眼发现,盛荷包蛋的碗边破损,碗内还留着污渍。罗海青饱含歉意地说:“你就莫把它看作鸡蛋,就当是我一番心意吧。”他毫不犹豫接过碗,大口吃完了荷包蛋。
朱俊坐下来,与罗海青拉起了家常。罗海青个子小,不能承担较重体力劳动,仅靠种田地和打小工维持生计。妻子离他而去,儿子初中即将毕业,他拿不出钱让儿子升学,便想叫儿子回家务农。他家居住偏远,还没有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朱俊心情沉重,当即表态,工作队先拿500元钱,支持他的儿子继续读书;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危房改造户的事宜,按照相关政策申请办理。
随后,朱俊将罗海青家的情况提交给村“两委”和上级部门,顺利地把罗海青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危房改造户,又帮助罗海青的儿子联系到一所旅游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就读,还让罗海青当上了护林员,有了一份固定收入。
现在,罗海青家的危房改造材料已经备好,不日即可开工。
“真要谢谢朱书记!”谈起家里的一切变化,罗海青感激地说。
朱俊以吃“乡亲百家饭”的方式,脚踏实地扶贫。自2015年以来,他和驻村工作队一起,筹集资金124万元,修建茅岗村部;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新修和完善金虾湾村基础设施;帮助金虾湾村成立专业合作社4个;为茅岗村和金虾湾村合作社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463万元;利用电商平台,帮助金虾湾村贫困户销售农副土特产品2000多公斤;金虾湾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850元增加到2017年的3900元。截至2017年,金虾湾村48户贫困户178名贫困人口已摘掉贫困的帽子。
“我在老百姓家吃饭,就是为了老百姓今后端更好的饭碗,吃更好的饭。”朱俊在记者的留言本上这样写道。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贵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