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9日 星期日

    影像档案中的北京四十年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9日 10版)

        20世纪80年代的CBD地区。

        20世纪90年代的CBD地区。

        日新月异的CBD地区。

        1956年的天桥电影院。

        2018年的天桥中华电影院。

        2006年改建前的北京火车南站。

        2011年改建后的北京火车南站。

        1954年的西单路口已颇具商业气息。 

        2018年的西单路口。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由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策划举办的“‘时光如烟古都巨变’——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正在这里展出,吸引了无数人驻足流连。展出的1000余幅今昔对比的图片及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生动讲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首都北京取得的辉煌成就,呈现出古都北京日新月异、精彩纷呈的新画卷。

    千幅图片再现北京辉煌巨变 

        世界上最长、最宽的街道在哪里?

        每天它都会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它见证了共和国历次大阅兵的威武雄壮,也记录了北京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这里,就是长安街。作为北京市区的东西轴线,长安街有长治久安之意,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上演的舞台。新中国成立后,以天安门为中心,不断规划、完善长安街,其范围东起建国门西至复兴门,成为首都北京的中心。如今的长安街,已建成庄严、美丽、现代化的大街,被称为“神州第一街”。“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以四幅立面长卷,真实再现了长安街60余年的沧桑巨变。

        “这个路口肯定是南池子大街南口,旁边这条小路应该是皇城根旁的胡同。”展览现场,77岁高龄的北京市民刘先生和老伴儿子一家三口在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长安街立面长卷照片前驻足良久,仔细地一点点追寻着当年的记忆。“你看,这就是王府井的‘北京特种药品零售商店’,就是当年课本上《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里边写的那个给山西平陆紧急提供特种药的那个药店。”刘先生说。

        长安街只是留存古都记忆、讲述北京故事、展示首都新形象的一个缩影。从建国门到复兴门,从鼓楼到地安门,从前门到永定门,从金融街到中央商务区……同样的位置,不同的年代,1000余幅今昔对比的图片,反映了北京城市的风貌变迁。

        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围绕“档案见证改革开放”主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所取得的城市规划建设成就为主要内容,设三个展区,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街片立面长卷展示区、同位置新旧对比变迁照片展示区及历史视频资料观摩区,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道路、立交桥、火车站、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金融、居民住宅等十多个领域,展出80余组资料照片,其中大多数为首次展出,是历年公开展出声像档案数量最多的一次。

    “让后人知道北京城这些变化”

        与后起之秀的西站、南站相比,北京火车站算不上宏伟。但是,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北京火车站,是当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拍摄于50多年前的北京火车站广场,空旷无人,显得很清静。而2011年拍摄的北京火车站广场,则是人头攒动,地铁二号线、多路公交车经停此地,滚滚的车流,拥挤的人群,时代的发展就浓缩在这一画面中。

        在同位置新旧对比变迁照片展示区,许多观众都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满满的乡愁和回忆。对拍摄者刘锦标来说,更是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城市建设摄影师,刘锦标拍了几十年北京城。他是一名老北京人,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是感触很深。为了和当年拍摄的老照片形成对比,反映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变迁,他每拍一个地方,都提前踩好点儿,然后再找一个好天气去拍摄。刘锦标有一个朴素的心愿——“让死资料活起来,让后人知道北京城这些变化。”

        一位参观的青年教师表示:“这些照片是城市发展的缩影。不但从一个侧面还原了真实的北京,而且还能从中找到北京文化的根脉所在。摄影师的镜头是严肃的,体现出他们对北京城市发展的一种责任担当。”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北京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市城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拍摄过程有收获也有遗憾,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不同年代的标志性建筑及风貌变迁的老照片,特别是珍贵的长安街和中轴线历史街片立面长卷,从城建档案的视角,展示了北京各个发展时期的建设场景和发展轨迹,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建设铿锵前行的脚步。”

    守护丰富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此次展出的一千余幅照片,大多由老一辈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者提供。由不同的作者拍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记录内容真实、生动。如鼓楼北望中轴线,景山北望中轴线,新老永定门,前门大街,新老隆福寺等。在同位置新旧对比变迁照片展示区,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点、建筑物以及它们的传说和故事在瞬间的抓拍中被定格,作为时代记忆永远留存下来。

        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北京考察工作时,都提出了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的要求:“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在历史视频资料观摩区,反复播放的摄制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建设中》规划建设成果纪录片,奥运工程建设专题片《奥运新建、改建工程》,反映首都城市化建设进程专题片《北京地铁六号线规划建设纪实》、荣获鲁班奖工程《国贸三期》《国家体育场》等,多角度全方位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首都北京所取得的创新成就,令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声像档案资料带来的震撼和魅力。

        在北京市正在开展的城市记忆工程中,规划、整合和开发,是守护和构建城市记忆的主要手段。北京市城建档案馆以图片的方式,展示首都60多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史,以此延续城市记忆,承载京城历史文化的变迁,凸显了城市档案的文化传承价值。

        北京市城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种展览,引导公众走进历史,关注古都风貌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切身体验北京城的规划理念,加深对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底蕴及历史变迁的感悟。同时能有更多、更好记录和描述首都北京历史的照片、视频、录音等资料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共同去欣赏、研究和守护这座古老的文明之都悠久的城市文化。”

        本文图片由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本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