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

    创业教育也要创新

    作者:周稽裘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6日 14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一家之言】    

        双创的本质是要回归到人本意识。双创教育不是在于强调具体的创业和创新成果,其最本质的目的是调动所有人的创造、创新的积极性。生产力最根本的要素是人,是劳动者。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能力就是创新,人可以模仿、学习、创造,这是最为宝贵的。人的生物智能的最高级就是创新,把人的创新要素激发出来,就是以人为本的高位目标。所以,必须要明确双创最本质的内涵是人本意识,就是要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让所有人投入创新活动。

    双创教育服务国家目标

        双创人才培养要有国家战略的自觉性。所谓自觉性,要明确两个问题。

        第一,党在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就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政策,所以教育的发展要有这种自觉,明确创新是国家最根本的发展动力。

        第二,创新本身也要有转型。过去我们谈创新就是专家、学者等高端人才做的事情,跟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这种观念是不对的。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推动六大转变”,其中第六个转变就是“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从小众创新到大众创新,这是国家政策的变化。高校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创新,这是国家创新战略转型对高等教育要求的一个转变。所以,高校要有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一是创新要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二是创新本身要转型,这样才能明确高校双创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线图问题。

        高校进行双创教育改革是国家目标之一。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接着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是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举措之一,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资源支持。

    结合专业是高校双创教育立足点

        双创教育是高校的通识教育和基础性素质教育。大众创新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个专业化的问题,这要求双创教育与高校现有课程进行融合性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有三种渠道。第一,平台课程。所谓平台课程是学校集中开设几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这是大的平台课程。第二,专业课程。高校的院系应该结合自己的特点,开设一些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的课程,就是要在平台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色建设课程。第三,在每门课程中嵌入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的教学模块。比如,开展一次结合专业的社会实践调查,做一份商业计划书,或让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作,既对学生有普遍性的要求,也能够分层次地深入。所以,双创教育并不是从总体上让高校重新单独建立一个系或建立一个教研室,而是要进行融合性建设,把创新教育变为高校的一种通识教育,成为基础性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技术创新是高校双创的核心。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总体上是社会中较高层次的人才,应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技优势引领社会、推动双创。因此,高校要以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为平台,将技术创新作为双创的核心活动。高校是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开展与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相关的研究活动,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程,不断地探索技术创新、技术变革道路,通过发明创造带动整个社会的创新。

        创业园建设是高校构建面向人人的双创平台的有效途径。目前,低门槛、广覆盖、大众化的创业园建设已初现规模,创业园建设并不只强调科学发明或研究发现,而是要人人参与到这种社会实践中,体验什么叫作创业,什么叫市场经济,为自己未来更加自主积极地就业提供更加有益的经验。

        (作者:周稽裘,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