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1日 星期六

    皖南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守护者

    作者:本报记者 周梦爽 本报见习记者 冀文亚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1日 09版)

        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救助一只领角鸮。周梦爽摄/光明图片

        生活在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黑麂。周梦爽摄/光明图片

        胡均站在一幅安徽省行政区划图前,以安徽省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所在地休宁县为中心,依次划过黄山、池洲、铜陵、马鞍山、芜湖和宣城6个市,笔触连成一个圈,将皖南山区紧紧围在了中间。

        “别看救护中心占地面积只有15亩,我们的救助范围可是辐射了4万多平方公里。”身为救护中心主任,胡均对自己的职责颇感自豪。

        植被茂密、气候温和的皖南山区,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世外桃源。据调查统计,皖南山区生活有云豹、中华鬣羚、黑麂、白颈长尾雉、黄喉貂、藏酋猴、豹猫、猪獾等300余种国家一级、二级和三有(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保护动物,种类超过安徽省陆生野生动物种数的八成以上。数千年来,这群“原住民”美丽又神秘的身影飞掠峭壁,穿越溪流,隐匿在丛林深处。

        皖南山区属低山丘陵,层次分明的原生古树和密布的沟壑峡谷曾在最大程度上隔绝了外界的干扰。但随着人为活动的不断加剧,生活在这片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开始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成立于1998年的安徽省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成为受伤、受困和患病野生动物的避难所。

        胡均的办公桌上堆着厚厚一叠野生动物救护明细表,详细记录着每一只受助野生动物的名称、体态、伤病情况和治疗措施。与“中心主任”这个职务相比,胡均更重要的身份是野生动物救护的专业技术人员。2018年6月9日一早,歙县森林公安局桂林派出所打来的一通电话,开启了胡均忙碌的一天。“村民送了一窝被弃巢的小猫头鹰过来,我们不知道是什么种,正往你这赶呢!”听到电话那头急促的话语,胡均匆忙塞了几口早饭就赶去救护中心的救护所等候。半小时后,胡均从民警吴中华的手中接过一个纸盒。从业十多年的他一眼就认出这几只猫头鹰是小型猛禽领角鸮:“人们常说的‘猫头鹰’就是对鸮形目猛禽的泛指。我国鸮形目的所有种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处于食物链的顶层,也是生物灭鼠的主力军。”

        每年的4月到7月是鸟类繁殖的高峰期,成鸟会留下雏鸟离巢捕食,热心的村民经常会误以为雏鸟被弃养而将它们带离巢穴,好心反而办了坏事。“村民吴正路对这窝猫头鹰雏鸟连着观察了好几天,确认没有成鸟喂养才送到所里。”据吴中华介绍,经过救护中心和森林公安多年的走访宣传,当地的村民已经有了基本的救助常识。

        在确认雏鸟没有外伤后,胡均小心翼翼地用镊子给它们逐个填食黄粉虫,再用注射器为这窝雏鸟滴灌了些清水。“这4只猫头鹰刚出生两三周,没有自主进食能力,让我们费了不少劲儿。”在健康的自然环境中,顶级捕食者不可缺席,它们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将这窝猫头鹰放归自然,是胡均和同事们的最终目标。

        并非所有顶级捕食者都如此幸运。皖南山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的重要栖息地,中心成立之初的那几年,在休宁、祁门、歙县、黟县等地曾有过十几次云豹救助记录。但2002年之后,云豹数量开始锐减,逐渐销声匿迹。“近几年皖南较为可信的两条云豹观测记录,仅为2009年科研人员发现的云豹粪便,还有就是2013年和2014年红外热成像仪监测到的高度疑似个体。”长期在皖南地区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吴海龙感慨,“如今的皖南可能只留存有一个数量稀少的云豹繁殖种群,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栖息地不断丧失,另一方面则源于非法捕猎。”

        云豹的命运给了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一个提示。这些年,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将目光投向了素有“安徽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希望能通过人工繁育保住这个种群。如今,历经10年努力,中心通过救治收容和人工繁育等多种途径,已经建立起拥有8只黑麂个体的圈养种群。“世界上最后18头麋鹿,正是靠着迁地保护才恢复了种群数量并最终回归野外。这样的成功案例给了我们很强的信心。”救护中心动管科科长李群说。

        2012年以来,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累计救助受伤、受困和罚没野生动物近2000只,七成以上的个体都得到了成功救助并回归山林。吴海龙称赞道:“虽然中心的基础设施较为简单,但救护人员20年来矢志不渝的努力,使‘让更多野生动物重返家园’这个朴实的梦想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周梦爽 本报见习记者 冀文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