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学问知识,德行修养于人更为切近。《论语》不是一整套思想体系或伦理教条,多半是师生共同讨论、体验天道人事的真实记录,其思想义理,都扣紧人事。梁启超誉之为“人类千古不磨之宝典”“表现孔子人格惟一之良书”。故读《论语》,应抓住其“能近取譬,吃紧为人”之精髓,紧扣做人之义理。
自省:远怨、祛忧
内省养德,是儒家为人处世根本态度,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孔子在不同场合多次谈自省:“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面对子贡讥评别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宪问》)他告诫子贡,不要将嘴巴放别人身上,而要把眼睛放自己身上。其实《论语》中孔子方人之言很多,此为自贬以启子贡。背后说人长短,一般不过以己之长量人之短,由此生出些许优越感,徒显浅薄。
《子罕》篇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常反思、严防四种毛病:毫无根据地凭空猜想,武断绝对,执滞不化,唯我独是。或解为孔子笃实严谨的治学观:为求史事之真确,勘验征实,俱无私意掺杂其间。南怀瑾解为一种普遍意义的人生哲学:不预期必然结果,不固执己见。愚以为孔子治学修身、待人接物均禁此四病,也体现其“无可无不可”之中庸哲学。人际中百分之九十八的矛盾是因为缺乏沟通,矛盾双方往往在各自臆测、独是中“互怼”。若能以此“四绝”为警策,于己可清污解怨,入自在之境;于人事自易达于和解。
自省精神与幸福密切相关。通过自省,一能“远怨”。怨天尤人只会将内心引向偏狭、褊急,反求诸己则为郁结寻求疏解之道。二能“祛忧”。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常人扰扰,多忧惧于杂。孔子提倡内省而坦荡,通过自省改过、宽恕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让自己胸怀更开阔、圆融。俗话说“德福一致”,多一分宽容之德,就能增一份内心平和。自省是现代人安顿纷杂内心、清除忧惧魅影的良方。
友善:去执、化戾
戾气原是中医名词,“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后指凶暴情绪,是人们心中“无明业火”。
孔子主张“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即强调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人人都想表达自己,人人都有压力和负面情绪,但要将心比心:不想被人抑制,就不能拘执己利而抑制别人;不想受别人戾气,就不能将别人当你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是宽容、尊重、友善。有时“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因为你想要的别人未必想要,否则也是强人所难。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宪问》)孔子主张当说要说,不可隐瞒,故弄玄虚;不当说要闭嘴,不可急躁、聒噪,或不注意对象、场合,否则有“失人”“失言”之病。人际交往中,审时度势,谈吐得宜,不折磨人的耳朵,这也是待人友善、尊重的态度。
拘执、戾气都是负能量,忌堵宜疏。常言道,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不妨以经典稀释戾气,软化拘执。修炼“恕”道,时存助人之心,自己的拘执、戾气往往在这友善气氛中无声消逝。
节欲:乐道、克己
怨气、戾气,其实根源于人的欲望。常人苦于名利,子曰:“放于利而行,则多怨。”(《里仁》)凡事据个人利益而行,会招致很多怨恨;一旦己利得不到满足,自己又生怨戾,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在纷纭复杂、矛盾交错的人世安然而行,《论语》中节欲观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即君子应不求安饱,安贫乐道。孟子亦曰“养心莫大于寡欲”。儒家主张沉醉于精神之乐,就能安于自身所处环境,乃至超越物质条件局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颜渊曾问孔子自己能否做到“贫而如富,贱而如贵”,孔子答曰只要“知足而无欲”,就可达“贫而如富”境界。(《韩诗外传》卷十)他盛赞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箪”是当时平民的粗陋食器,瓢,当即葫芦瓢,颜回以此盛饭饮水,居陋室,却处之泰然,不在乎口体之奉,潜心修身进学,安贫乐道。因为儒家自觉节制物欲,自能见利思义,义为利先,视不义富贵如浮云,能做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现实中为争利而不顾廉耻、是非甚至挺身触法者数见不鲜。现代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驱动机制,更应继承传统节欲观精华,积极致富同时不失“道”的守望。
别人问子贡孔子何以预知别国政事,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子贡认为孔子有温、良、恭、俭、让的德行,故人君敬信,自以其政告之。这是孔子接人待物的盛德——和厚、善良、庄敬、节制、谦逊,其人格活跃如见。有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才有可能实现自己价值。克制粗暴、恣意、骄慢、好斗等陋性,实质是对人性中向外扩张之欲望的节制,让自己言行回归文明人的理性。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孔子此“三戒”,既是修身箴言,又是养身之道。在物质层面,孔子反对奢侈。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奢侈使人不逊,俭省使人固陋;但奢之害更大,固陋病在己,不逊则凌人。相权之下,孔子宁俭勿奢。《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宁俭勿奢,使消费合德合度,是积极健康的消费方式。
《论语》并非抽象论述仁、义、礼,而是能近取譬,紧扣“为人”,通篇渗透修身哲学。除上所列,涵盖诚信、交友、为学、谦逊、务实等为人处世方方面面。程子评价“孔子如玉,孟子似水晶”,常读《论语》,如玉随身,让人在温润的光泽中成长。这是经典的意义与力量。
(作者:李耀平,系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