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期刊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下,中国编辑学会、中国期刊协会日前联合开展了第二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
经过初评和终评,《瞭望新闻周刊》的《永远为了人民的期待——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紫光阁》的“十九大报告解读”组文、《中国文艺评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的《“中国方案”开启全球治理的新文明类型》以及《中国新闻周刊》的《雄安时代》等17篇(组)文章最终入选。
主题报道做好看了 点击量照样破亿
在《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吕振亚的桌面上,摆放着几期近年来他较为得意的作品——封面故事为《雄安时代》《改革的海南命题》《新思潮:中国学派》的《中国新闻周刊》。
《雄安时代》采访雄安新区管委会和规划专家,首次披露新区规划详情,从选址、基建、人居、产业、交通等方面,全面描摹“千年大计”——雄安未来的样子,百度收录达7.9万条,在《中国新闻周刊》全媒体平台上总阅读量破1亿人次。报道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等7个语种在《中国新闻周刊》9个外文版刊载后,成为外媒报道雄安时援引的权威信源。
《改革的海南命题》采访事件亲历人,深情讲述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的历史,深入分析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政策的未来影响。在2018年4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2000册杂志被与会人员一抢而空。
《新思潮:中国学派》敏锐关注中国不断取得经济奇迹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的热潮,并试图告诉年轻人,其实“我们的政治制度是很酷的,从治理能力看,它是超前的;而社会主义是很时尚的事业,恰恰是我们身边涌动的时代潮流”。
“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大事,做大家都关心的选题,找好的角度切入,强化报道的可读性,是《中国新闻周刊》主题宣传既获得主流认可,又赢得市场青睐的诀窍。”吕振亚分析,“举个例子——2018年的全国‘两会’,监察法的发布是一个热点。请专家解读是一种报道方式,我们做了一些,但不亲民。读者会想,这个法律跟我有什么关系?于是我们从北京、山西、浙江三地的司法实践入手,用实际案例说明权力相互制衡带来的好处,文章的阅读量就提升了很多。讲好故事,读者才愿意看。”
主题宣传要产生社会影响,信源的权威性是重要因素。吕振亚介绍,《雄安时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采访了新区管委会和多位亲身参与规划的专家,这源自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的支持,“这是我们期刊在时政新闻报道领域经营多年,获得的信任感和认可度。”
在泛娱乐化信息充斥各类阅读终端的今天,吕振亚并不认为严肃的时政新闻没有市场,“主题报道做好看了,一样能获得破亿的点击率。读者在浏览碎片化信息之余,也有对高品质新闻的阅读需求。从整体上看,期刊业不如以前景气,但为了做好精品内容,我们采编队伍一直在壮大。”吕振亚说。
守土有责,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
在入选文章中,以《紫光阁》“十九大报告解读”组文、《中国发展观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组文、《教学与研究》《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代表的文章,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阐释和解读,成为体现党的意志、宣传党的主张的重要舆论力量。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站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的高度思考问题,及时解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于我们而言并不是特殊的使命,而是《紫光阁》融入基因里的职责,是守土有责。”紫光阁杂志社副总编裴季壮说。
同样认为期刊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是“守土有责”的,还有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明时代发展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并就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做出重要论述。这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特别是从理论的层面,以学术的视角,结合艺术的特性,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这是《中国文艺评论》的定位和职责。”
然而“守土有责”四个字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在2018年6月刚刚刊发的《紫光阁》中,裴季壮约请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的十余位理论专家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人民民主思想、社会建设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世界历史思想、政党建设思想等多个方面,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这与该刊“十九大报告解读”组文的策划思路一致——既要求专家具有权威性,又要求文章把握“时度效”原则,集纳在一起及时刊出;既要求准确把握讲话精神、具有说服力,又要求增强创新意识、具有感召力。一组时政解读文章,往往要深入研究中央精神,反复与作者进行沟通,是具有多年编辑经验的“老把式”才敢揽下来的“活”。
“守土有责”还意味着敢于立足思想理论前沿,直面各类思潮,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在入选名单中,《学术界》的《中国改革和发展不断成功的原因》和《财经国家周刊》的《新时代“经济学”》等文章,就是直面西方经济学中“市场经济不可能在落后国家产生”等思想,阐释中国如何立足国情,根据自身体制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持续取得巨大成就的典型。
构建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恰逢其时
伴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广大学术期刊正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述学立论。
“此次获奖文章中,有我们《中国社会科学》刊发的《“中国方案”开启全球治理的新文明类型》一文。这篇文章从世界史、文明观和哲学学科的高度,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重大全球问题及其治理的贡献,阐释‘中国方案’作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性方案的合理性。这是我们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作品,也是我们办刊理念的体现。”《中国社会科学》常务副总编王利民说。
在回答如何做好主题宣传这个问题时,王利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人们在一定社会语境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每一个民族都有代表其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每一个时代都有体现其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每一个社会也都有象征其价值取向的话语体系。从某种程度上看,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即是在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王利民阐释,“当前,我们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作为实践基础,拥有各学科发展成果作为学术基础,拥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恰逢其时。”
《中国文艺评论》在对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进行解读时,也聚焦文艺领域重大问题,试图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近期,该刊推出了一批文章,研究中华美学精神,关注中国传统艺术及其当代呈现,总结中国绘画百年之路,探讨中国新诗百年气象。
“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作品人格化。最好的文章,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我们将既坚持学术标准,又秉持美学精神,让我们的期刊活起来,为读者提供一个个气韵生动的‘生命体’。”庞井君说。
(本报记者 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