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8日 星期三

    家门口有了“大医院”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陆健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8日 07版)

        浙江长兴县人民医院医生在林城镇卫生院给村民们测量血压,长兴县医疗卫生部门每周都会安排医疗专家到乡镇坐诊,每月都开展普及性讲座。新华社发

        “在家门口住院实在是太方便了,家里人骑电瓶车两分钟就可以把饭菜送过来。”5月31日,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卫生院住院部,家住刘基庙村的徐际法坐在整洁的病床上说,这里也有县医院的专家,报销比例还比县医院高出5%。

        “过去,一年到头也看不了几个病人,村民来了也都不放心。”南田镇卫生院院长叶佰通说,自从镇卫生院与文成县医院联合办住院分部以来,双方建立了县乡紧密型办医模式,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

        其实,就在几年前,别说有人到乡镇卫生院住院,连文成县医院也留不住病人。

        变化始于2011年8月,文成县人民政府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签订托管协议,文成县人民医院的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支配权全部交给温医一院。

        “让专家多跑路,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文成分院院长、文成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均炉说,“托管”不仅让省、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可喜的是通过远程视频诊疗、信息化双向转诊、图书馆信息共享等,以时间拉近了空间。

        “托管”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温医一院的专家采取5种下派模式,除了医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外,诊疗流程、临床路径、患者管理、行政管理、统计汇总,甚至财务管理也都采用温医一院的模式,使文成县医院真正成为文成群众家门口的“大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一院托管文成县人民医院的这种模式,也为浙江省“双下沉,两提升”提供了样板。

        刚刚托管的时候,全城都知道,温医一院的专家每周三坐诊,于是病人都会扎堆来看病。如今病人不再专门奔着外院专家来,越来越相信本地医生,因此非周三的日子也不再冷清。

        县医院满负荷运转,意味着过去一窝蜂涌向大医院的病人实现了分流。对于群众来讲,这背后,则是更少的非医疗花费和不必要的东奔西跑。

        在文成,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没有止于县医院。2014年3月起,文成县医院与5家乡镇卫生院建立县乡紧密型办医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县域内延伸。县医院每周安排中高级以上专家下派,进行住院查房、专家门诊和培训示教,通过远程视频方式参与住院分部查房、医嘱执行和医疗质控等工作。

        “过去,为了看一张心电图,山沟里的患者需要起大早跑到市、县大医院排队挂号,为了等一张床位,需要提前几天到医院打地铺、在附近住宾馆。”文成县人民医院医务科副科长郑国校一边登录远程会诊系统,一边说,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在乡镇卫生院做完检查,就可以传至县医院诊断,即使专家出差在路上,也可以通过手机帮助确诊。

        运行五年多来,乡镇卫生院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正在形成。

        今年以来,“托管”再次升级,借助“双下沉、两提升”平台,文成县人民医院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起了党建“微联盟”。

        王均炉说,从“母体”医院领导讲微型党课,到双方支部派出业务骨干借助“师带徒”等形式深化业务帮扶,再到党支部间联合开展义诊进礼堂、进村慰问困难群众等公益性服务,我们的初心就是让群众家门口就能有守护健康且永远搬不走的“大医院”。

        (本报记者 王建宏 陆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