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从首提“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发展到“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做好新时代民生工作,必须深刻领会民生“三感”内在的思想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找准提升民生“三感”实效的结合点,不断提高民生工作水平,真正为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创造实实在在、稳定持续的保障。
坚持目标与路径相适应,增强民生工作科学性
新时代民生工作的总目标就是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不仅鲜明地提出了民生“三感”这一目标,还清晰勾画了提升民生“三感”的路线图。比如,基本方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基本导向是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基本要求是党和政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人民群众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基本思路是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基本任务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坚持尽力与量力相协调,增强民生工作可行性
提升民生“三感”既要回应民之所需,更要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来不得半点虚假。从个人意愿出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是越大越好;但从现实角度出发,保障和改善民生受制于发展基础,不能超越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但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度,做到愿望和效果、需要和可能协调一致。其中,“尽力而为”是责任态度,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责,常抓常为,善抓善为,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付诸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量力而行”是科学精神,既积极回应群众所需,又充分考虑发展实际,绝不能竭泽而渔、寅吃卯粮,更不能乱开“空头支票”、吊高胃口,要依靠实实在在的发展、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切实保障和提升民生“三感”。
坚持保障与激励相统筹,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
一方面,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键小事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要重点处理好教育、就医、就业、绝对贫困、房价过高、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等影响老百姓获得指数、幸福指数、安全指数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满足好多样化的民生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老百姓越来越关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公平正义。在治国理政上要守住“为民务实清廉”的底线,在改革发展上要守住“安全稳定和谐”的底线,在执法司法上要守住“公平正义合法”的底线,在环境保护上要守住“生态文明美丽”的底线。
坚持当前与长远相兼顾,增强民生工作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提升民生“三感”,必须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一方面,要着眼当前,以攻坚决战的精神狠抓当前民生重点难点问题,特别要针对脱贫攻坚、环境治理、社会保障等群众当前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集中财力、物力、精力实施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民生工程。另一方面,要放眼长远、多积尺寸之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重“显绩”更重“潜绩”,对改革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对未来民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进行预判,制定出民生工作的长远规划,着力构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制度体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推动民生改善从量变到质变,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公平可持续的保障。
坚持局部与全局相平衡,增强民生工作协同性
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民生工作量大、面广、头绪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全局对局部起支配、统率、决定作用,局部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全局的变化。做好民生工作,提升民生“三感”,首先要加大全局统筹,推动城乡、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内地与沿海、国内与国际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做到局部立足全局、服从全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全局谋划一域,致力于让党中央的民生决策部署兑现落实。同时,要注重用局部的发展推动全局的发展,鼓励支持部门和地方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前提下担当作为、积极探索、大胆工作,以一域服务全局,致力于地方民生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增强民生工作内生性
民生“三感”是衡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心理感受指标,既取决于客观上民生供给的质量效果,也取决于主观上心理预期的实现程度。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务实创新做好民生工作,树立“大民生观”,创造起点公平、维护过程公平、缩小结果不公平,集合民生共建共享的“最大公约数”,以民生举措的落地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预期;精心细致做好民生引导,把民生政策讲透彻,把民生举措讲清楚,把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把民生改善成绩讲到位,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防止出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培育正确的获得观、幸福观、安全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引导人民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的教导,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助力形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共同为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而持续奋斗。
(作者:王合清,系重庆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