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一尝,满口香嘞。”走进河南鄢陵绿色基地建业大食堂,扑面而来的是浓郁香气和悠长乡音。入口醒目处的这个档位,师傅只用两根筷子,便将软白的面团截为均匀条片放入油锅,但见这些条片个个神奇地在中端开口,师傅眼疾手快,将一只鲜蛋磕开灌入口中,滚油中翻身即捞起,一根黄灿灿的鸡蛋油条就端上餐桌。
“奶奶说她尝一口,就想起当年鼓楼大街的情景。”带着老人品尝的陈先生说。发源于开封兰考小宋乡的鸡蛋油条,由于味道鲜美,经济实惠,在古都开封的鼓楼大街占据一席之地。近年来这一小吃濒临失传,仅存的师傅——兰考北村一组齐同宝老人也已经73岁。建业集团启动的“舌尖上的河南”项目,让人们找回了味道和记忆。
三年前组成的建业大食堂餐饮团队,对全省十八地市68县300余名特色小吃技艺传承人进行拜访调查,最终遴选首批18家商户,33种特色小吃,在第一家“建业大食堂”落户,开业不久就吃客盈门。
建业大食堂在市场培育期不收取商户任何费用,试运营期和正常运营期采取弹性比例运营模式。针对一些具有传承保护意义的老工艺独特名吃,无法正常生存的,公司给予贴补支持正常经营。
与此同时,建业集团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长垣烹饪学校达成合作意向,开设传统饮食定向培训班,建业大食堂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实训基地,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在文化传承方面,建业集团做了我们没有做到的事。”河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主任杨丽萍说。
兴旺的是美味,传承的是绝技,留住的是乡愁。
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鸡蛋油条,其传承人齐同宝8岁开始学艺,和老伴儿一直在集市卖油条,月收入2000元,勉强维持生计,后人也不再操持此业。2015年9月,齐同宝入驻建业大食堂,目前年收入15万元,生活条件彻底改善,在外打工的儿孙辈也回来做帮手、学技艺,几代人的梦想成了现实。
濮阳壮馍制作者卞银选已经62岁,以前只能自己赶集售卖濮阳壮馍,眼看传承5代人的手艺面临失传。进入建业大食堂后,产品每天供不应求,孩子们都参与进来,并在各地开了6家店面。
“大食堂的连带效应我们始料未及。”建业绿色基地负责人介绍,经营红薯干稀饭的张超,为了保障食材纯正,在老家流转土地50亩,承包种植红薯,手工制作面粉、薯干,带动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杨思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