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中美经贸摩擦】
当前,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从口头转入行动,从威胁变成现实,从一轮敲诈到反复敲诈,标志着美国政府以关税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多阵线贸易战全面铺开。至此,美国与它的前四大贸易伙伴,即中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均进入正式的贸易战状态,而它所针对的每一个国家都采取了不升级贸易战规模、同时绝不退让的关税报复措施。
美国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风暴来袭,重创了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使世界经济刚刚培育出的持续增长动力存在失速的危险。
诚然,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不会退回到一个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但是,那个传统上开放、自信、乐观的美国不见了,变成一副封闭、自私、分裂、躁动的模样,在一整套扭曲的意识形态驱使下,加速从国际社会现行秩序中“撤退”,甚至有可能退回成一座“孤岛”,并迫使世界承受昂贵的代价。
一年多来,特朗普政府倚仗美国经济形势向好,在对外经济政策上进行冒险,燃起贸易保护主义战火。它不仅从多边自由贸易的主导者变成了掉队者,还大搞贸易恐怖主义,走贸易战争路线,四面出击,把对话变成了咆哮,把“交易的艺术”变成了战争边缘战术。特朗普总统自认为他比“全球主义精英”更了解世界现实,认定美国利益与世界利益存在冲突,志在改变美国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例如,他抱怨世界在“占美国的便宜”,批评七国集团“把美国当成提款机”,指责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一场灭绝美国就业机会的灾难”。在特朗普看来,出口是好事,进口是坏事,逆差是失败。由此,美国主要的经济伙伴都成为他的斗争对象。可以想象,如果美国国内政治困境深化,社会共识难以形成,民粹主义进一步向外交渗透,那么美国还会张开血盆大口向世界“求偿”。
回顾历史,美国对华政策的考量从来不是单一的经济维度,而是有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现实利益等综合诉求。国际环境中的朝鲜战争、苏联扩张、冷战结束、全球化等也都曾带动中美关系的转型和调整。可以说,中美关系现状并非中国强加给美方,而是双方基于务实和综合考量的共同选择。所谓中美经贸关系“不平衡”的现状,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结果,是美国自身经济结构的产物,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密不可分,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对华管制高科技出口的结果。现在,美国完全无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为谋发展而付出的自主努力,把中方发展成果污蔑为“不公平贸易”行为和对美国的“剽窃”,这令中方不得不怀疑,这场贸易战是美国遏制中国后续发展进程的工具。
美方反复利用贸易争端议题制造紧张,对中方进行恐吓和勒索,中国不得不进行反击。中国不想打贸易战,也不怕打贸易战,但面对美方的不断敲诈,不得不采取有力措施,做出对等的抵抗,以维护自身和国际社会的利益,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特朗普政府奉行一种言无所规、行无所止的做法,已经使“美国优先”与“使美国再度伟大”渐行渐远。7月7日凌晨,美国贸易代表处发表关于美国企业申请“关税豁免”措施的声明,这充分表明,美国低估了自身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低估了对华贸易战对美国跨国公司的伤害,却高估了自己的谈判筹码。7月11日,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票数通过决议,要求国会对政府的关税决定发挥更大作用,这反映出国会对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不满。虽然决议并无约束力,但在中期选举来临之际,它对特朗普的警告意义鲜明。从中长期看,保护主义政策无疑将增加美国制造业成本,推高物价,冲击投资流向,导致美国失去作为世界出口市场的吸引力。就连在华的美国公司都很难与母国做生意,更别提其他国家的企业了。
要看到,中国对美政策并没有变化。无论美方怎么折腾,中国始终寻求营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与美国交往的原则也没有变,仍将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但这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归根结底,中美关系是时代性、结构性因素叠加的产物。一个新的挑战是,面对开放还是封闭、共赢还是零和的选择,如何将中美两国迥异的文化塑造成合作的基础和纽带,推动双方的良性互动,这也是时代赋予两国的大课题。
(作者:沈雅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