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从2011年3月首次开行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突破9000列,运送货物近80万标箱。其开行数量和范围大幅增加,不仅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便利,也成为沿线各国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主要载体,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这一巨大成就,最有发言权的无疑是千万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的一线铁路人。
7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邀请了5位来自中欧班列一线的行业代表,共话亲身经历,分享从业的辛劳与喜悦。
欧洲美食摆上中国餐桌
“中欧班列从2011年开行到现在,运量上发生了很突出的改观。仅重庆地区,就从2011年的单向开行17列增加到2017年的629列,今年我们计划将实现1000至1500列的开行量。它不仅把中国的很多货物方便地运往欧洲,还把欧洲很多好的商品比如汽车、红酒,源源不断运回中国,丰富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张伟说。
“中欧班列2011年开行时,一个月只有一趟,而且没有一套统一完整的管理体系,与口岸通关方面和货代企业以及中哈铁路部门的协调上也不是很顺畅,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中欧班列全程运输时间。”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车间副主任郭三说,随着中欧班列这几年越开越多,哈方铁路部门对中欧班列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涉及中欧班列开行的相关工作也非常支持和配合,“目前,我们将中欧班列在口岸的通关时间由之前的12小时压缩到现在的6小时,运输时间由原来的25天左右压缩到12天至14天,从运输效率上提高了一倍。”
运输效率的提升,带来的最直观好处就是运费的下降。据介绍,2017年中欧班列的运费较2011年相比,已经降低了30%,仅为空运运费的五分之一。“运费的降低,使更多欧洲运来的产品出现在普通人的餐桌上,前不久我在逛超市时,看到过一箱6瓶装的正宗法国红酒售价不到200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检车员李超杰说。
用实干为中欧班列护航
人民群众享受方便和实惠的背后,是中欧班列的一线铁路人日复一日的付出与辛劳。
李超杰虽然才26岁,但从事检车员工作已经有4年时间了。“大家对检车员可能比较陌生,我们的职责主要是对铁路车辆的技术状态进行技术检查。我们每天几乎弯腰5000多次,钻进钻出,对车辆的各个部件进行仔细检查。中欧班列开行以后,我们又成为中欧班列车辆专业的体检医生,承担起中欧班列车辆的技检和维修工作。”李超杰介绍,“我上班四年以来,共技检铁路货车26000余辆,发现了80多件车辆较大故障,保证了技检车辆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毛病。”
和李超杰一样奋斗在列车运行第一线的,还有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调车长胡俊。“这些年变化最大的是我们调车数量的加大。从以前一个班的200辆左右增加到现在500辆左右,作业量翻了一番。”令胡俊印象最深的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前调车作业是用手信号调车,现在用无线电指挥调车,调车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我们还将‘人盯人’的老方法升级为现在的‘人防+物防+技防’新模式,使调车安全更有保障。”
“我大学毕业后来到阿拉山口国门口岸,刚开始来到阿拉山口的时候非常不适应。阿拉山口是我国四大风口之一,一年当中8级大风就有160多天。阿拉山口当地有一句非常有名的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鸟都飞不了’。”环境的不适应也曾让郭三想要回老家河北,“但是身处国门口岸站,代表的是我们铁路人的形象,也正因为这样的信念,我在这里一干就是12年。”
综合运输效率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们感觉到铁路最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机型的换代升级。我经历了蒸汽机车时代、和谐机车重载时代,以及现在的‘复兴号’动车组等,这是跨越式发展。蒸汽机车时代,速度只有40到50公里,载重量大约只有2000吨左右;现在和谐重载机车时速可以达到120公里,载重量能够达到5000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列车司机江彤介绍,“对我们来说,工作环境好了,上下班的心情更加愉悦了,我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都更强了。”
谈到工作方式的变化,李超杰也深有体会:“之前我们主要是人工作业,靠眼睛看、靠手摸、靠锤子敲,那时候劳动强度非常大也非常累。现在随着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有很多高科技设备都运用到列检工作当中。例如TFDS系统,它通过高速摄像机对列车运行中各个部位的图像进行采集然后回传,现在可以做到在室内通过显示器上的回传图片对车辆故障进行判别,很大程度上提高车辆安全保障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劳动强度。”
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借助中欧班列提高运输效率的企业客户。由于原来铁路运输的时效性不强,惠普、华硕、富士康等企业都是通过海运来运输产品。“中欧班列运营后,我们和国际代理商一起到各厂家了解他们的具体要求,我们承诺‘只要你能提出来,我们就能满足’。”张伟坚定地说,“目前,我们高效的运输得到了这些客户的一致认可,现在他们把大部分高附加值产品全部拉入中欧班列,实现了中欧班列的运量保证。”
(本报记者 訾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