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8日 星期日

    以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访瑞士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范溢文

    作者:本报记者 李盛明 吕慎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8日 04版)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今年是第十届,而论坛上的“中瑞对话”高峰会已经是连续第6年举行了。今年的高峰会上,中西方关于生态文明领域的思想对撞和经验交流,显得格外亮眼。7月7日,瑞士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范溢文作为此次瑞士代表团的团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今年是“中瑞对话”高峰会连续举办的第6年。这6年里,中瑞共同走过了怎样的路,又是怎样确定每年的议题的?

        范溢文:这有点像两个人相识相恋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我们携手走向未来的过程中秉持着开放的心态共同探索。目前我觉得瑞中之间像是走到了“订婚”阶段,我们两国之间共同签署了不少文件,在各个方面加强合作。当瑞士的技术和中国的市场相互碰撞时,需要双方不停地进行自我调整,以期进行良性对接,这是两国关系和谐平稳发展的基础。每年“中瑞对话”高峰会议题的设计和切换,就是这种调整的体现。今年我们把重心放在了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经贸合作和推动绿色发展上面。

        记者:历史上,瑞士曾经是一个主要依赖山地旅游和疗养的国家,如今却快速成长为以创新为名片的国家,这其中有什么秘诀?

        范溢文:其实同样的历史进程就在这里,在贵州也发生着。现在贵州成为全中国的大数据产业中心,贵安新区的发展蒸蒸日上,旅游经济只是这里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更多创新的、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引人注目。

        瑞士花了50年到100年的时间,从一个依赖旅游疗养产业的国家变成了创新之国,而中国的发展速度比瑞士还要快,全世界有目共睹。我想,这里面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因素,因为中国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避开别人走过的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

        如果我们回头看,70年前的瑞士曾经也有严重的污染问题,河水和湖水因为工业污染而不能饮用,后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创新的科技寻找解决方案,才又找回了绿水青山。如今,在经济发展中有成功借鉴经验的中国,也可以在污染治理的问题上从外部汲取经验和教训,以创新的方式应对环境问题。

        中国的发展速度惊人,这是基于中国经济的体量而言的。瑞士是小国,可以像摩托艇一样在海上冲浪,可以比较容易地调头调整方向,而中国是大国,是海上的巨轮,想要调整航速和转个弯都很不容易。所以,中国持续高速发展之路注定与瑞士不同。但是,我觉得至少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明智的政府决策。

        (本报贵阳7月7日电 本报记者 李盛明 吕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