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美国开始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随后,中国海关总署关税征管有关负责人宣布,中国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北京时间7月6日12:01开始正式实施。当日,中国向世贸组织就美国对华301调查项下正式实施的征税措施追加起诉。
至此,美国发动了迄今为止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中国也给予了坚决的反击。此次中美经贸摩擦的强势升级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将产生多大影响?中国将如何应对此番考验?如何看待未来的外贸形势?记者对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想通过贸易手段遏制中国的想法是徒劳的
可以看到,中美经贸摩擦自始至终是美国一方挑起的,是公然违反世贸组织原则的行为,美国的这种向全世界宣战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一意孤行的经贸强权主义。
从此次美国向中国340亿美元商品征税的清单来看,主要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工业机械等行业,重点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然而,中外各界普遍认为,想要通过经贸手段遏制中国的想法是徒劳的。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表示:“美国的做法是错误的逻辑、错误的政策、错误的行为。中国将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斗地主’,不会向这种做法低头。”
“此轮征税会使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上游产业相关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不过,目前的这一轮加税的影响是有限的。”张建平认为。不少专家都指出,尽管我国企业会有一定损失,但国内现有的出口结构和出口企业的竞争力都不弱,相信能够承受这一轮加税的影响。按照商务部的表态,中方将持续评估有关企业所受影响,并将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
“我国的出口市场也是日趋多元化的。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不少企业拓展了新市场,其中有近130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因此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应对变化的能力。”张建平指出。
从消费者角度,张建平还指出,我们或许会直观感受一定的物价上涨,如从美国进口的食品的涨价;同时,企业获利减少甚至亏损,也可能会引起物价变化。但中国对此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
美国的作为不啻是“流氓国家”行径
7月6日,一则有趣的新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艘满载大豆的货船以最大航速在海上狂奔,力图在中国实施报复性加征关税措施前抵达港口,否则将多付几千万元人民币的关税。中美此番加征关税对美国相关产业带来的恐慌可见一斑。
长期以来,中美贸易具有很高的相互依存度,例如美国大豆产量的三分之一都销往中国,而现在美国的商家和农民都将遭受重大损失。“对美国自身来说,只有政府获得了增加税收收入的好处,但是企业、进口商、生产商、消费者都会付出巨大代价,进口商将直接支付成本,而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张建平指出,“例如,近期美国洗衣机的价格已经迅速上涨了17%。”
不仅如此,有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中国在此次经贸摩擦中火力全开,美国40个产业的就业率将会遭殃,除了经济损失外,美国的社会稳定会受到影响。显而易见,美国挑起贸易战的行为是损人不利己的。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6日曾表示,美国的这种征税行为是典型的贸易霸凌主义,正在严重危害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安全,阻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引发全球市场动荡,还将波及全球更多无辜的跨国公司、一般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不但无助,还将有损于美国企业和人民利益。有专家进而指出,近期美国贸易单边主义和在一系列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来的出尔反尔、为所欲为、一意孤行的作为,已不啻是一种“流氓国家”的行径。
专家指出,美国这种针对中国的贸易战行径,实际上也产生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效应——由于亚洲经济体与中国供应链的紧密关系,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感受到了压力。有外媒称,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已经走上了贸易战全面爆发的危险道路。据摩根士丹利估算,全球贸易可能受到严重破坏,因为中美三分之二的贸易商品与全球价值链相关联。
美国将最终不得不回归理性
“对于未来的走势,还不可轻易预测,但我们一定要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预案。”张建平提到,如果美国继续对更多商品加征关税,我国可能会在服务贸易、文化产品进口、投资等方面都做出一揽子的应对方案。
“如果美国采取进一步对我国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由于中国从美国进口额为1300亿美元,那么或许不仅仅使用关税措施,而且可以通过非关税等其他方式。例如,美国从中国进口液晶电视、医疗设备有较强的依赖性,目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进口渠道。”张建平举例道。
有专家认为,由于中国是全产业链工业,美国很多商品都依赖中国制造,而美国短时间建立不起来相应工业产业链。同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中内需、消费的贡献率大幅度上升,加上中国出口市场结构的日趋多元化,这些都使得中国在未来的贸易战场中具有一定优势。
“贸易保护主义是不得人心的,美国与多国发生贸易摩擦,在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都已经失尽人心,而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就是中国在这场经贸摩擦中的最大优势。”张建平说道,“中国的反制措施既是维护中国的利益,也是维护我们的贸易伙伴的利益,更是维护世界上支持多边贸易体系的国家的共同利益。”
(本报记者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