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青碧色荷叶中,粉色的荷花点缀其间,红日映照在荷花和荷叶上,呈现出金色的光芒,恰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境……”在刚刚结束的上合青岛峰会主会场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幅长17.2米、宽7.45米的巨幅绘画作品《映日荷花》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山东本土画家梁连生专门为峰会创作的创新绘画作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花。‘荷’与‘和’‘合’谐音,中国人经常以荷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等的象征。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赏荷是对中华‘和’文化的一种弘扬。创作这幅盛夏的映日荷花也体现了我对祖国深深的祝福,愿她‘碧波万顷,香飘无涯’。”谈起创作寓意,梁连生如是说。
中西融合画法,是梁连生在多年的艺术探索中独创的绘画艺术形式。8岁开始画画、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绘画专业的梁连生,既长于油画、水粉、水彩,又工于国画,还涉猎版画、雕塑等诸多艺术领域,正是这样的艺术储备,使梁连生有机会和条件创新出中西融合画《映日荷花》以及《荷》系列作品。
“很多人问我,这么重要的创作任务为什么会分配给我?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传统国画一般留白比较多,与传统国画相比,中西融合绘画的体量通常比较饱满,画面既有东方笔墨制作的结构,也有西方色彩光线营造的氛围,表现力可能更加充沛。”梁连生分析说,还有一点,他的《映日荷花》是中西融合的绘画作品,而悬挂《映日荷花》的会议厅又被命名为“尚和厅”,“上合、尚和、赏荷”,这些表达与上合组织“追求和平、合作共赢”的理念刚好完美契合。
要完成这样巨幅的画作,在哪里画甚至都成了问题。梁连生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空旷的会议室,他把11张丈八规格的宣纸拼接成需要的尺寸,然后连续15天闭门谢客,夜以继日地画了起来。
“画太大了,空间又不允许竖着画,我只能平铺着在上面画,每个荷叶平均两米长,每朵花也有半米多长。每天蹲下站起无数次,还要爬到梯子上俯视效果。”梁连生说,对这幅画作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他从来没有怀疑过,但是作为一个66岁的“老头儿”,他最担心的是每天12个小时以上的工作量,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
《映日荷花》是以国画的宣纸为载体,将代表西画的“彩”和代表国画的“墨”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全新画作。梁连生表示,中西融合画法是无意识与有意识完全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结果:在绘画前,是有意识的,这就是画家心中以写意为主调的“有形”;开画后,则进入无意识状态,这是因为水墨和重彩要在宣纸上相互交融、自由渗透,最后会形成看似“有形”实则“无形”的无意识画面;此时,有意识活动再次显现,技术跟着感觉走,画家通过各种技法重点刻画,使作品最终回到原本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上。这种创作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颠覆,但这种颠覆又不是抛弃,恰恰相反,是更好的吸收利用。
一些中西融合绘画探索者的作品,在墨、彩、光等方面的处理上往往游离而剥落,给人“两层皮”之感。像梁连生这样,将国画的“墨”和西画的“彩”在对立冲突中自然融为一体,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拓展和创新。
一直以来,梁连生积极倡导“大美术”理念,他认为世界美术未来的艺术巅峰,将是把东西方元素融为一体的“大美术”作品。《映日荷花》及《荷》系列作品正是对这一理念反复求索的结果。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荷花的特性,也是《映日荷花》及《荷》系列画作所表现的思想性。在物质空前繁荣的情况下,欲望时常让人们心浮气躁,但人总要有信念、有坚持、有追求,才能在物质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映日荷花》及《荷》系列作品所表现的正是这样的风骨。
“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必须要反映时代的审美观,表达时代的思想和精神,才能铸造具有时代特征的高尚艺术灵魂,拨动人们最隐秘的心弦。”梁连生表示,他在中西融合、古今融合等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是从表现形式上实现时代性的表达;他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的追求,是从内涵上实现时代性的表达。他喜欢用这个时代最前沿而又雅俗共赏的表达方式,去挖掘和联通人们最深处的思想和灵魂。
(本报记者 刘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