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7日 星期六

    声情并茂讲好“大学问”

    ——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评析

    作者:辛鸣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7日 04版)

        纪实文学《梁家河》在陕西首发。新华社发

        航拍的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新华社记者 梁爱平摄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大学问”是什么?如何把“大学问”讲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通过梁家河这样一个中国西北普通小村庄把领袖、群众、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把历史、现实、未来有机结合起来,以史育人、以理晓人、以情动人,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梁家河的“大学问”。

        再现了一段感人历史。历史体现在细节中,记录在生活里,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岁月。像第一口沼气池、第一口甜水井讲的是青年习近平如何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实用的磨面机、打铁的“小车间”展现了他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创新胆略,满满两大箱的书、“砖头一样厚的书”充实着他劳动之余的“生活方式”,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诉说的是他对信念的执着,等等。这些讲述让我们在回望历史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一个受苦“一满帮间”、干活“不撒尖”、“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一个“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艰苦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国人民的领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国人民的领袖,是从青年时期就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国人民的领袖。

        讲清了一个根本道理。人民群众为什么拥戴自己的领袖?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能真诚地对群众讲“谁让我们是朋友呢”;人民群众为什么信任自己的领袖?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从在梁家河打水坠坝,建沼气池起,就用行动诠释着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领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自然会永远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领袖来自实践的历练锻造,什么苦都吃过当然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领袖是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深深知道“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如果说“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原点,那么“梁家河学问”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必修课。为什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能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就因为“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间,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这样的学问最真实也最管用。

        传递了一种坚定信念。50年前的梁家河“很原始”“也很穷困”,50年后的梁家河“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习近平总书记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梁家河的群众说得更朴实也更直白:“听近平的,准没错。”这是梁家河乡亲们得出的结论,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但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要经受“四大考验”,应对“四种危险”,在统揽“四个伟大”实践中开启全面现代化新征程,就要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勇前进。

        品味这部作品,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讲领袖的故事就是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中国的故事。通过讲领袖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社会,理解中国共产党、理解中国社会,更可以从中学习到人成长的品格、意志,学习到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学习到以身许党许国、以身报党报国的觉悟。

        (作者:辛鸣,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