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直口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历经千年的精神记忆,形成了难以磨灭的文化符号,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扬州非遗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3个,国家级19个、省级46个、市级202个,非遗传承人国家级27人、省级82人、市级278人。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不但要保护好,更要传承好。
时移势易,社会快速转型、经济加速发展、消费需求多元,使得非遗时有人亡技绝的危险,其生存空间不断萎缩、传承者日渐稀少、年轻人与非遗渐行渐远是不争的事实,保护传承面临巨大挑战。活下来,才能传下去。非遗要想活得好,必须在传承的思路和对策上、主体和对象上、方法和手段上有新“道道”。
传艺有新人
让非遗活下去
培育壮大非遗传承保护队伍任重道远。非遗能否传下去,关键在当地人,取决于年轻人。它既要有人才辈出的传承者,也要有乐此不疲的爱好者,更要有与日俱增的使用者。
一是政策扶持留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要靠人的传承。不少非遗的项目和活动需要传承人耳提面命的传帮带,甚至手把手教。在落实非遗传承政策的同时,要以项目为抓手,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排定传承项目,如对扬剧、弹词、评弹、木偶、剪纸等代表扬州形象的非遗项目逐年加大投入,面向社会招标,使非遗有人肯做、有事能做、有钱可做。
二是创新表达吸引人。非遗传承的最大困惑在于怕原汁原味没人喜欢,事实上,只要抓住“恒定性”的精髓,富有时代色彩的创意表达就会让古老的非遗变得更加接地气、得民心。用创意表达引领非遗生活化融入、时尚化表达、社会化普及,开发出更多的富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质、个性特点的非遗产品和服务,让人们爱上非遗,用上非遗。扬州漆器这几年不断探索传承创新之路,相继推出了与现代家居匹配的漆画、融会多重技法的红雕漆山籽雕等产品,在文化消费中传播文化,传承非遗,效果很好。
三是活动造势凝聚人。非遗并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相反它是“人间烟火”的具体化。我们要以生活化融入为切口,利用传统节日,依托重要活动,既搭台唱戏也借台演戏,既现场展演也网络传播,既集中展示也分散表演,使得非遗传承大小活动不断、各类展演不停。扬州每年“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期间,扬剧、弹词、木偶等表演让游客充分领略了扬州文化的卓尔不凡;非遗进校园,使一批学校拥有了评弹班、扬剧班、剪纸班、民歌班等特色文化班级,聚集了非遗传承的人气。
传技有新法
让非遗活自在
非遗传承有其自身规律,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样式、与时俱进的演变,都充分说明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城市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师徒之间口授心记的传统方法固然要继承,但更要探索契合新时代的传承方法,让那些巧夺天工的非遗代代相传。
一是建名师工作室,打造传授新载体。相当多的非遗传承人在行业中是屈指可数的名家,他们都想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独门绝技传下去,但苦于没有办法,成立“文化名师工作室”可以有效化解传承难题。扬州两年前建立的26个文化名师工作室,为非遗传承找到了新的载体,收到了出人才、出精品、出社会影响的效果。2017年扬州市5部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化名师工作室就贡献了3部,其中歌曲《月亮城》将扬州民歌、弹词、清曲、流行时尚元素融为一体,成为扬州新民歌的典范,多次在央视播出。如果每个类别都建几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以一个非遗传承人作为领衔导师,配2名助手,再吸纳若干非遗爱好者,只要政府给予适当的工作经费保障,一个城市有几十个“文化名师工作室”,就会有几百个非遗传承人,这样又何愁后继无人?
二是借助网络技术,建立传播新渠道。网络传播是时下最便捷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不少非遗传承人不再满足于口耳相传的原始方式,而是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变化、生活节奏、阅读习惯,把非遗传承的全过程制作成视频放在APP、网站、微信、微博上。由于图文并茂、视频同步、动感十足,让受众耳目一新,有的标题十分传神,一下子就抓住公众的心,起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因此,要鼓励非遗传承人拥抱互联网,用心展示,精心制作,把非遗生活场景搬到网络上,让网络世界成为非遗传播的新阵地。
三是助力经济发展,拓展传扬新空间。非遗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稀缺的文化资源,生产性保护可以帮助手工艺类非遗进行有效的活态传承。近年来,一些地方围绕手工艺非遗生活化,瞄准市场需求,导入创意设计,从精神内涵、外在形象、实用功能进行全新的呈现,开发出人们爱不释手的文创产品。这给我们以启示,非遗传承一定要做到心中有人民、脑中有社会、手中有绝活、产品有创意,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才有出路,才有“活”路。
传承有新招
让非遗活精彩
非遗传承是时代命题、发展难题,也是亟须研究的课题。面对繁重艰巨的非遗传承保护任务,需各地出实招、新招、硬招。
一是政策引导。切实将非遗保护政策落实到位。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消费需求层次变化,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传承机制的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确定、重大活动经费补助、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等方面,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明确支持非遗传承的工作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给传承者吃“定心丸”。
二是帮扶疏导。宣传文化系统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非遗传承保护作为自己的“必修课”,熟悉上级政策,了解非遗家底,按照非遗生活化融入的要求,主动与非遗传承人交朋友、结对子,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熟悉非遗传承流程,掌握“传承”关键环节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活化、转化、产业化上下功夫,使他们的“独家功夫”对接市场、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三是活动辅导。鼓励非遗传承者走出去,在传播本土文化的同时,加强与外地优秀文化的交流交融,达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荣共生的效果。鼓励他们走下去,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使非遗更具生活气息,更富有人情味,让非遗在民间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李广春,系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