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7日 星期三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7日 10版)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实施,涌现出多种发展模式和路径。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产业、文化、生态的系统工程,在发展中,应如何重新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应该建设怎样的乡村文化,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记者为此进行了一线调研。

    城镇化浪潮下,乡村将何去何从

        走进江西南昌经济开发区港口村,清澈见底的河水环绕村前,河边绿树成荫,道路干净整洁。村口,一条家风、民风、社风历史文化长廊映入眼帘,村民工作之余,经常在这里接受优良传统文化熏陶。

        港口村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历史名村,享有“一朝六进士、五里两尚书”的美誉,涌现出清代文学家曹秀先等先贤,自古至今村民好学尚文,村里书香氛围浓厚。

        在这样一个有着浓郁文化底蕴的村庄,对于乡村发展和乡村文化的思考仍在进行。

        在城市化浪潮之下,中国乡村到底发生了什么?天价彩礼、打工潮、乡村留守者……中国乡土生态以及秩序在悄然发生着裂变。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城镇化进程怎样推进,那一方田地永远是我们儿时的记忆和牵挂,乡村文化永远是人们无法抹去的浓浓乡愁。”港口村党总支书记曹和臣说。

        梳理和反思之后,“寻找乡村文化记忆”成为港口村留住乡愁的重要抓手。目前,港口村已经搜集整理先贤故事20余篇,收集宣传典型家风家训50余条,让良好的家风、民风、社风蔚然成风。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巨大洪流中,城镇化的巨潮中,乡村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中国大地上?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农村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体上看,乡村不会全部消失,乡村的文化价值也不会消失。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最重要的是不能把在城市积攒这么多年的规划经验和做法,简单地移植到乡村去。规划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尊重乡村本身的逻辑和秩序。”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袁昕说。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刘忱指出,总书记曾用一个很“文艺”的词表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乡愁”。这个“乡愁”所指称的就是,无论怎样的发展,都不能抹杀乡村精神,不能抹杀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既要留住绿水青山,又要传承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复兴的任务,就是让乡愁切实落地,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

    融合发展中,文明新风应如何塑造

        夕阳西下,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山宁村委会主任程晓林结束一天的工作,正往家走。刚走到王富自然村村口,就碰到邻居程华和村里其他三个中年妇女迎面过来向他礼貌地打招呼。

        王富是一个自然村,村子紧挨着博望镇中心区域。“村里八成成年人都在镇上企业上班,经济不错,但以前乡风却不太好。”程晓林说,以前村里人最喜欢比的是谁家儿子多,谁家排场大,儿子越多打架越占优势,排场越大在村里越有面子。

        “讲排场”“攀比风”“人情债”愈演愈烈,如何让人情往来不再成为村民们的沉重负担?王富村把移风易俗作为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丧嫁新风,营造文明和谐村风,建立了村民理事会,推选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能够为群众热心服务的老党员、老干部等成为理事会成员,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为解决讲排场难题,村民理事会划出一条杠,红白喜事不管有钱没钱,标准都一样,从而刹住了大操大办之风。

        大操大办之风停了,村民们的“暴脾气”怎么改?村民理事会又成立了“矛盾调解处”,“以前有矛盾拼的是谁的拳头硬,现在遇到纠纷,都会说一句‘走,到村里去’”,程晓林说,这两年村里吵嘴打架少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乡村振兴,文明新风的根底从哪里来?王富村的变化给了人们诸多启示。

        专家指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复兴和文明新风的构建,就要重新激活乡村的活力,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与天、地、人的交流中,中国先民创造了敬天法祖、崇德向善、仁义忠孝、节俭循环的生活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可否认,乡村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和脉。”刘忱说,复兴乡村文化,最要紧的不是彻底否定,而是发现、维系和恢复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与世界观,使之与现代价值相嫁接、相融合,生长出新的价值。

    乡村振兴中,如何激活乡贤力量

        虽然是周末,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宋庄镇沙口村村委会乡贤工作室的门依然向村民敞开着。像往常一样,74岁的张振琦老先生来到工作室“坐班”。他精神矍铄,谦虚平和,时不时还会随口带出一两句地道的上海话。

        张振琦是一名上海知青。20世纪60年代,他来到沙口村,扎根从事小学教育40多年。2004年退休以后,被村里聘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和校外辅导站站长。

        “张老虽然祖籍不在这里,但他是当地名副其实的乡贤。”沙口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强说,张老不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还通过自己的威望参与村庄事务的协调和治理,对村里帮助很大。

        古有儒雅乡绅,今有现代乡贤,像张振琦这样的新乡贤,在沙口村有15位。

        为调动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赣榆区开展新乡贤文化建设,通过数轮推荐评选出有影响、有威望、有德行、有贡献的2000多名村级新乡贤,200名镇级新乡贤,60名区级新乡贤候选人。以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敬为代表的赣榆现代新乡贤,凭借才学和美德赢得了四方尊敬。

        “人才聚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看来,乡村振兴有赖青年返乡,而乡村更需要“乡贤”和“权威”。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高精尖的农技、管理人才,也要重视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

        乡村振兴中,应如何培育壮大新乡贤力量?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认为,重塑新乡贤要着重从几类群体上努力,一是离退休人员叶落归根,二是大学生村官,三是城归农民工,四是接受优秀家风家教熏陶的世家大族、名门望族的后裔,五是新富贤能者,从而激活乡村振兴的乡贤力量。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