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5日 星期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者:沈长云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5日 11版)

        【光明论坛·温故】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外学来的科学真理。我们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之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科学理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亦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诗·小雅·鹤鸣》中的句子,意思是它处山中的石头,可用来琢制美玉。诗句自然是比喻,比喻釆纳他人意见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鹤鸣》诗共两章,此出自《鹤鸣》的末章。其首章还有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诗:“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错”今言磨刀石,实指用以治玉的砺石。“为错”与“攻玉”互文,可看出古代玉器的制作主要是使用砺石对璞玉进行研磨。一件美玉的制作须经过切、磋、琢、磨等四大环节在内的无数道工序才能完成,实属来之不易,故古人亦将人的道德修养比作美玉的打造。《诗·卫风·淇澳》即如此赞美有道德的君子:“有匪(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后来的文献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都是这样一种比喻。

        不过诗句这里更强调的,是磨制玉器的石料来自“它山”这一层意思。它山的石头可用来磨制玉器,他人的意见则可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修养。考虑到美玉非经它山之石的磨砺而不可成型,则人之道德修养亦非经他人的教诲而不可能取得成功。当年毛《传》郑《笺》解释《鹤鸣》的旨意说,此诗是在教诲宣王访求贤人隐士,宋儒说诗没这么绝对,但称此诗是“陈善纳诲之词”,无论何说,这首诗是在提倡向他人学习,采纳他人之长,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古代励志向上的哲人们向来提倡向他人学习,汲取他人之长。孔子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不耻下问”,主张“见贤思齐”,他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和学生在一起,也是互相启发,互相切磋,以成其伟大的人格。荀子在其著名的《劝学》篇中更是把学习看作是站在他人肩膀上对自己的提高,他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向他人学习,善于借用它山之石来磨砺自己。荀子认为此乃君子生成之路径。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材离不开向他人虚心请教与学习,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更离不开与他民族创造的各种文明进行交流与互鉴了。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民族,其所以发展到今天并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没有善于使用它山之石的精神努力吸纳外来优秀文化,是不可想象的。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中华民族早就是一个善于包容的开放的民族。

        事实上,我们有充分的例证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开放的传统。我们并不封闭。在当前进行的有关我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我们在论证我国文明主要起源于本土的同时,也附带考察了我国古代和其他文明相互接触与交流的情况。学者指出,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有源自中亚的麦类作物,黄牛、绵羊、山羊等家畜品种以及青铜冶铸技术陆续传入了中国。稍后,在进入文明时期的夏商周三代,又有驯马与马车,以及铁器制造等技术通过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传入内地。当然,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在影响着周围一些地区的民族,我们的丝制品很早就出现在中亚的一些地区,我们的陶器及玉器的一些器型也早见于外贝加尔湖周围的墓葬之中,我们还将所吸收的一些外来技术加以改造或改进后再反馈给周边各个民族,如具有我国特色的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等。

        过去,曾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地处远东,四周有沙漠、戈壁、原始森林、世界屋脊级的高山以及大海将它与其他文明隔绝开来,难以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以至造成中国古代社会的封闭状态。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十分确切。文明的传播以及人们对先进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其实是任何自然环境都阻挡不住的,何况我国古代西北方向的自然地理环境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的恶劣。当今学界已基本达成如下一种共识,即在汉张骞通西域以前,中西之间就早已存在着不只一条线路的物质文化交流的通道,人们称之为早期丝绸之路,或草原之路,或玉石之路。甚至在西南地区也存在着一条人们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线路。这些,都是早期中国致力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证据。

        至于以后的专制主义王朝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对外来文化亦是秉持着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尤其汉、唐两朝,伴随着国力的强大与国家自信心的提高,对外开放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则为这种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史载这条路上各国商使队伍经常是“相望于道”,各队伍出使人员多则数百,少亦百人。西方的许多物产更是通过这条通道输入到了中国,如葡萄、苜蓿、胡麻、大蒜、石榴、胡桃、胡萝卜、菠菜之类,大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精神文化方面,西域的歌舞、乐器、杂技亦借助这条通道传到内地,为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增添了亮色。甚至域外的多种宗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那时的统治者,至少是多数统治者集团的成员,并未为此感到不安,反而带头接纳,着实体现出一种大国开放的风范。只是到了这个时期的末叶,即明中期以后,随着专制主义王朝的气数将尽,统治阶级早已失去过去的自信与进取之心,处处带着一种防范的心理,才逐渐没有了开放的精气神,我们的民族与国家也逐渐沦落到受人欺侮的境地。

        今天,重新富强起来的中国迎来了新时代,重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古训,更当汲取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不问西东地吸纳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去创造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沈长云,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