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园】
2011年,由美国加州大学考古学者马克·奥登德菲尔和登山家皮特·阿森斯等组成的考古队,在尼泊尔海拔4000米的木斯塘萨木宗墓地清理了十座洞室墓,获取了一大批包括黄金面具和丝绸的珍贵资料,这是继西藏西部阿里地区发现黄金面具和丝绸之后,在喜马拉雅山西段的第二个重大考古发现。根据碳14断代分析,这批墓葬年代在公元400年前后。丝绸是由无捻的丝线织就的平纹织物,染以朱砂,色彩鲜亮,是典型的来自中国的商品。可见中国产的丝绸在这一时期已经深入到喜马拉雅山地带的日常生活当中了。同时,随葬物品中还包含有来自印度的毛织物、玻璃珠、粮食等。这次意外的收获,颠覆了人们对于尼泊尔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孤绝于世的惯常认知,一条开通于公元5世纪、贯通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经阿里和新疆通向遥远中国中原地区的高原丝绸之路,拂去尘埃,以清晰的轮廓展现在世人面前。
基本上与木斯塘的墓葬同时,公元405年,中国的僧人法显,停辛贮苦、吞酸茹险,辗转到达北印度毗罗卫,瞻仰了佛陀出生地蓝毗尼,并将所见所闻记录在《佛国记》中。蓝毗尼在尼泊尔南缘中部,与北缘的木斯塘地区恰好相对,两地间通过卡利干达克河谷相联,大概只有200公里之遥。这是中国人通过丝绸之路到达的距离喜马拉雅山中段最近的一次,而他所经行的路线则与木斯塘的中国丝绸传播路线完全不同。在中国到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开通后的数百年间,中国人和中国商品,通过不同途径在南亚次大陆的各个角落留下足迹,喜马拉雅山地作为这个地球上人类最难迄及的地区之一,也接收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然而法显与喜马拉雅山地,毕竟还差一次相逢的机缘。
此后的200年间,青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发生了很多的故事。公元641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玄奘大师到达了摩揭陀国首都曲女城,已经功成名就的他,受到了摩揭陀国王戒日王的优遇。出于对玄奘的欣赏和对大唐盛世的仰慕,戒日王派使者带国书到长安,希望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唐太宗欣然接受,并派李义表陪同使者返回摩揭陀国报聘,李义的副使就是后来声名远扬的王玄策。同在641年前后,松赞干布的大论(宰相)噶尔东赞到大唐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下嫁于吐蕃赞普。求婚队伍的往返,都经过了青藏高原上纵贯南北的唐蕃古道,这是从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缘上的创造性突破。松赞干布还迎娶了尼泊尔的墀尊公主,这样一来,唐蕃古道将长安经拉萨进一步与加德满都相连。这条象征着和平友好交往的官方高原通道,一经开通,便为王玄策之行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后勤保障。王玄策在此后的二十年间,一共三次通过这条道路穿越喜马拉雅谷地,深入到尼泊尔和北印度。645年,他第一次赴印度访问,携来唐朝的丝帛绫缎赠予南亚国家,也带回了印度的熬糖法,还在北印度耆阇崛山和摩诃菩提寺用汉文勒铭立碑。这是文献记载中中国官方在印度境内留下的最早的石刻印记,象征着两个亚洲大国之间长久友谊的开始。第二次出使发生在647年,当时摩揭陀国戒日王去世,国中大乱,王玄策从尼泊尔和吐蕃搬八千救兵平息内乱,并俘虏叛军将领阿罗那顺,沿唐蕃古道押送至长安。十年之后的658年,当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时,路过今天的西藏吉隆县,他和随从在阿瓦呷英山嘴的崖壁上勒石记功,留下一块80厘米见方的摩崖石刻,是为“大唐天竺使之铭”。
在英雄辈出的唐太宗时代,王玄策多次成功穿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到达南亚次大陆,是真正意义上的“凿空”之举,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但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不同的是,他不是孤身一人、凭借一己之力促成,而是其背后的唐文明、吐蕃文明、南亚文明间相互需求、共同协调、合作共赢的结果,是丝绸之路沿线各族群、各文化的智慧、勇气和力量的集成。作为巨大地理屏障的喜马拉雅山脉,如果没有不同文明间的沟通和协作,任何英雄人物也无法突破。欧亚大陆的各个部分正是通过毛细血管般的丝绸之路网络链接起来,促进了文明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互鉴和互通,才使得人类能够征服高原和荒漠上最凶险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生存空间,实现文明间最伟大的牵手。可以说,穿越喜马拉雅的高原丝绸之路的开通,更深入地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内在精髓和价值观。
(作者:仝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