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挂艾草、赛龙舟、展非遗……端午节期间,全国各地在传承中创新,举办了一系列既有传统形式又具时代特色的活动,使历史文化“动”起来、“活”起来,传统习俗加入时代味道。五湖四海的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悟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度过了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端午。
追忆先贤倡导真善美
“今逢戊戌年端午,楚骚之后人,江阳庶民学子,聚首于古镇尧坝,以清泉香果,雅乐钟鼓祭拜忠魂屈子。”16日,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尧坝镇,端午祭祀司仪赞礼声起,从动乐伴奏、献官入列、有司就位、从祭入列,到上祭品、净手、焚香、首拜、再拜、三拜,一幕幕古代祭祀情景再现。上千游客驻足观赏到了一场原汁原味的端午节民俗体验活动。
尧坝古镇端午节民俗体验活动包括端午祭祀、诵读《离骚》、百人共绘20米长卷画作、粽子王争霸赛、民间艺人表演秀、设置点雄黄展台刺五毒游戏、文化视频展播、美食展示品尝等,大家近距离领略、体验了传统节日文化。
泸天化公司员工许敬芳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个活动举办得非常好,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泸州西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陈自渝说:“我们要爱国,要向屈原学习。”
这次活动得到了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陈俊杰的赞扬。他说,屈原、伍子胥等都是正气的代表,是为国为民的表率。在端午节虔诚地纪念先贤,通过仪式引导人们崇德向善,使真善美融入日常生活,这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特色民俗展非遗魅力
铳炮齐鸣,鼓点铿锵,河里装扮一新的“喜船”划着花样,演着车灯戏,岸上青壮年男子表演着传统武术……15日,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垭古村傅家湾的村民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划喜船”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划喜船”是娄星区孙水流域一带的传统习俗。每年端午前夕,村里的青壮年男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自觉回村参与“划喜船”活动,不计报酬。
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大城所,人们用“游旱龙”的方式纪念屈原。每到端午时节,人们便用竹子和纸制成粉、褐、青、紫、红、黄六种颜色的龙舟,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每天依次巡游。旱龙所到之处,村民燃放鞭炮,夹道喝彩,异常热闹。“大成所游旱龙”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当地独有的客家民俗活动“九狮拜象”表演团在该县欢乐巡游。“九狮拜象”在传统的舞龙灯基础上,凸显精美的舞狮象造型,为当地群众送上传统民俗文化盛宴,气氛热烈,节味十足。
上犹县文化馆馆长李丽说,“九狮拜象”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既有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客家人的文化创新,表达了对风调雨顺年成丰熟的祈愿和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客家人意气风发、精诚团结、奋发图强的向上精神。
彰显节日文化凝聚力
16日,第十届北京端午文化节暨北京市第五届“非遗大观园”端午游园会在延庆精彩上演,妫水河畔奏响了夏日华美乐章。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申遗的三省四地(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河北张家口、北京延庆)、海峡两岸(台湾高雄、日月潭)、南水北调源头(河南内乡)的“七省九地”之水融合后,由世园会吉祥物“小萌芽”“小萌花”用融合之水浇灌世园微缩景观,将活动开幕式推向高潮。节日期间,赛龙舟、包粽子、做香囊、挂艾草、演武术、品花宴、宿花田等众多传统特色活动轮番上演,绘就了一幅节日盛景。
端午当日,第十二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在福建石狮市蚶江举行,两岸民众超过两万人参与。中午时分,在石狮市蚶江镇蚶江村后垵澳海域,别开生面的“海上泼水”吸引了众多游客,人们乘着渔船,拿着脸盆、水桶盛水泼向对方船上的人,互相嬉戏,以此驱邪消灾、祈求吉祥平安,祝愿海上航行安全。
从2007年开始,一年一度的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地方特色民俗节庆”,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展现了闽台多元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2007年第一届闽台对渡文化节开始,我们年年都组团来参加。”台湾鹿港文教基金会参访团团长蔡雨亭说,“鹿港与蚶江对渡文化习俗已经延续数百年,两地一样的文化、一样的民俗、一样的语言让我们倍感亲切。闽台对渡文化节将推动闽台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两岸亲人的彼此了解与信任。”
(本报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周洪双、龙军、胡晓军、高建进、张景华 见习记者王忠耀、马荣瑞 通讯员李晓容、黄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