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推开一扇光影筑就的时空之门,6月16日晚,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盛典在上海大剧院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电影界代表、金爵奖评委会成员、入围片剧组成员和上海市民一起,共同见证本届电影节的揭幕。
面向人民共享影视盛宴,面向世界打造上海主场,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举行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贯彻新时代再出发的精神,不断创新办节机制,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致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呈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永远的画面——改革四十年电影海报展”精选近180部影片的海报、片花和获奖实物,展现中国电影人走过的不平凡路程,预展期间即引起市民踊跃参观;电影节面向全球参赛参展征片,共收到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影片报名,比去年的2528部有较大增长;电影节首日,签约成立了由来自29个国家的31家电影节机构组成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还将举办“一带一路”电影周;500部左右的中外影片在上海45家影院的展映,引起了市民观众的热烈反响;电影市场则吸引了各国电影机构的关注,参展的买家卖家数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著名电影演员姜文,已是第5次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前,他的身份是导演、演员,这一次则担任了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姜文幽默地表示:“这说明量变到质变是有可能发生的。”他回忆起1995年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时的情景:“那时候没那么国际化,我们就做了一个大手表,上面有各个时区的时间,显得很国际化。今天,我们真正有了这么多专业化的国际评委,我们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
在很多人眼中,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场兼具国际品质与中国特色的电影盛宴,国际化、专业化和专注打造产业链平台,是多年探索积淀而成的特点,这也是很多国际影人选择上海的重要原因。自1993年创办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始终为全球电影人筑造交流平台,为新人创造发展机遇,为观众呈现中外电影文化,已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美誉度的电影节。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党组书记,电影节组委会名誉主席慎海雄在盛典致辞中说:“电影是文化的‘使者’,电影节是‘文化使者’走向世界的桥梁。来自海内外的影人,无惧山高和水远,会聚到文化大都市上海,以光影筑就一场全民盛宴,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作为中国唯一的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承担了更多推进电影广泛交流、促进电影多样发展的责任。”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蒸蒸日上。伴随着电影产业发展的铿锵步伐,上海国际电影节应运而生。25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秉持‘亚洲、华语、新人’的办节定位,致力于推动中外电影交流,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成为上海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电影节组委会名誉主席应勇说,“进入新时代,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和文化大都市,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电影节要乘势而上再出发,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提升专业性、国际性、惠民性,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电影文化盛会。”
增强产业推动力,增强国际传播力,增强惠民服务能力,是近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始终关注的焦点。本届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从政策扶持、电影创作、文化传播、受众分析等角度,聚焦产业链前中后端,充分体现电影节的导向性、敏锐性、专业性和前瞻性;电影市场继续设立“一带一路”主题馆,精心打造“国际合拍片市场”;已连续进行12年的电影项目创投,今年将扶持范围扩大到制作中项目,加强新人新作与产业的对接。
上海各区也越来越紧密地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以此作为打造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等“四大品牌”的载体。亚洲新人奖系列活动继续落户上海静安区,共同为培育和扶持新人新作发力;互联网影视峰会落户普陀区,利用互联网高层在峰会的集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新设立的“一带一路”电影周系列活动落户浦东新区,迎来世界各国的影人感受这方改革开放的热土;松江区不但要合作举办科技影都松江大学城国际影视展活动,还将发布建设“科技影都”的规划。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傅文霞说,这里将成为中国影视面向世界的“上海主场”,吸引更多中外影视界人士、影视机构、影视作品汇聚中国、汇聚上海这座城市,不断提升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气质和吸引力。
(本报上海6月17日电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