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

    芬兰:

    垃圾的处理讲求章法

    作者:本报记者 卞晨光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3日 07版)

        芬兰居民区内常见的垃圾分类回收装置。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卞晨光摄/光明图片

        【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他山之石】

        在芬兰,无论工作在繁华的都市,还是生活在广袤的乡村,用“洁净”一词来形容所处的环境恐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毫无疑问,这一切都与这个北欧小国始终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垃圾有着密切的关系。

        尊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念,可以说早就深入了芬兰人的日常生活。早在1886年,芬兰就颁布了世界第一部与环保有关的法规《森林法》。1978年,芬兰首部专门适用于垃圾管理的系统性法律《垃圾法》出台,明确规定了对废弃物进行管理的政府机构、执行职能、实施措施和资金来源,其中还特别强调,废弃物的处理不应对环境造成危害。1994年,芬兰政府再次对《垃圾法》进行了补充和修订,突出强调了垃圾必须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的问题。2007年,芬兰环境部根据新的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水平,本着减少垃圾产出量、增加垃圾回收量、降低垃圾填埋量和增加垃圾发电量的原则,又制定了《国家垃圾计划》,就废弃物的管理和政策目标提出八大努力方向。

        2018年1月,芬兰政府再次与时俱进,设立了循环经济新目标,推出了《从循环利用到循环经济——2023年国家垃圾计划》,其中就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在垃圾管理问题上的政策主张提出了新表述:高标准的垃圾管理是可持续循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生产和消费中原材料的利用率事关地球资源保护和减缓气候变化。仅从这些法律规章中不难看出,芬兰在垃圾处理上的理念是超前的,管理是严谨的,手段不断更新,方法讲求科学。

        由于芬兰早就立法要求国民对自己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民众已经形成了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年青一代更是自幼就在家长的教导下学习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当然,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学校和地方政府长期不懈的环保教育努力。在芬兰,环保和垃圾处理的相关内容被列入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地方政府也会印制《家庭垃圾指南》小册子指导居民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芬兰农林部也向全国农民发放有关指导细则,介绍如何使用农药和化肥,怎样采用科学的耕作方法保护农村环境。

        芬兰各地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法大致相同,对于生活垃圾,总的原则是按照垃圾的原料进行分类和处理,不允许将垃圾和剩余的食品丢入下水道,禁止将化学原材料混入垃圾中。常见的分类垃圾主要有六类:第一类为生物垃圾,包括变质的食品、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残余、蔬果的皮和核、咖啡和茶的残渣、用过的纸巾、杂草和树叶等,这些垃圾经过处理后,可产生沼气用于发电和取暖,也可通过发酵处理变成肥料供农业使用;第二类为废纸,包括报纸、杂志、广告和信封等,废纸回收后可用作生产报纸和卫生纸的原料;第三类为纸板,诸如包装盒、纸板箱和卷筒纸的内芯等,加工处理后便可以循环再利用;第四类为废旧玻璃,以酒瓶、罐头瓶和玻璃容器为主,回收后可用于制作玻璃制品;第五类为废金属,主要是金属包装材料和金属制品,这类垃圾回收后还需要通过机器进行进一步分类和处理,再用于制造新的金属产品;第六类为混合垃圾,遇到不属于上述类型的垃圾或无法将其分类处理的垃圾就可以作为混合垃圾,这些垃圾通常会被运送到垃圾焚烧厂,作为发电用的燃料。

        值得关注的是,并非所有废弃物都可以作为垃圾,完好的衣物、电器、电池、灯泡、药品和化工原料都必须按要求送到相应的回收点。芬兰的居民区大都设有专门投放旧衣物的回收箱,收集上来的衣物经过专业消毒处理后会运往政府经营的二手店销售或捐献给福利机构;那些居民不再需要的旧电器和废电池可以交给电器商店进行回收或送到政府指定的回收中心;而灯管、灯泡、药品、油漆、涂料和其他化工品都属于有害垃圾,必须送到专门的回收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垃圾的管理上,芬兰也讲人性化,采用法律与经济手段并举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居民家中混合垃圾的处理是收取费用的,费用的多少与居民家中垃圾箱的容量和每月倾倒的次数有关,若居民将垃圾分类后送往居民区的垃圾回收箱,自家待处理的混合垃圾量就会减少,需要交纳的垃圾费用自然降低了。另外,早在20世纪50年代,芬兰就开始推广饮料包装的回收利用,鼓励生产厂商节约生产成本,后来还对参与重复使用瓶罐包装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的政策。如今,可重复使用的酒瓶、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的回收率已经超过95%,芬兰的所有大型超市都设立了饮料包装回收装置,民众只要将用过的瓶罐投入机器,就会得到带有二维码的消费抵用金额凭证,可在超市使用或兑换成现金。

        总之,在芬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对垃圾的管理奉行着同样的理念,那就是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垃圾生成后要尽可能地循环使用,若垃圾已无法重新使用,再将其进一步处理,作为原料加以利用,只有不能作为原料使用的垃圾才用来焚烧发电或填埋。

        (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卞晨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