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6日 星期三

    一江清水寄乡愁

    作者:本报记者 严圣禾 严红枫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6日 01版)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马金溪,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最大的河流,经过县城之后逐渐变得开阔,流到华埠镇金星村时绕了一个大大的湾,一幅“翠峰列画屏,碧水环村落”的美景图浑然天成。

        走过村口的千年银杏树,循着水声来到了村尾一户人家的院子门口。正在院里忙碌的白发老人见到门外有客,连忙把手伸到水池里洗了一下后打开了大门。

        老人叫刘玉兰,福州人,今年79岁,年轻时跟随当兵的丈夫走南闯北,后来随丈夫转业到开化县。2000年,儿子在村里盖了这栋楼房,漂泊了大半辈子的老人终于安家落户。

        村里以前有个古老的渡口叫深渡。以打鱼为生的村民制作吉祥渔灯悬挂在船头,夜幕降临后,点点灯火映照江面,形成了深渡渔灯这一独特景观。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深渡人家的乡愁蒙上了一层阴影。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开化是个林业大县。当马金溪里的鱼不足以养活金星村的百姓后,村民将目光投向了山上的林。据村委会主任李君回忆,金星村曾经每年砍伐木材四五千立方米,百姓夜里上山偷偷砍伐的现象时有发生。水土流失让靠山吃山的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

        除了砍树,耕地紧张的当地农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养猪致富。上游隔壁村就有一个大型养猪场,养殖3000多头生猪,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污水排到马金溪。刘玉兰还记得,刚住过来的那几年,除了水不太干净,偶尔还会闻到臭气。这让老人心里直犯嘀咕,在农村盖房定居到底好不好。

        “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这为作为浙江省生态屏障、位于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指明了发展方向。衢江上游的开化县更是确立了生态发展之路,依靠山林资源优势,做好“生态+”文章。

        2006年后,金星村的村民开始琢磨,如何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的优势。种植无花果、杉树、油茶树等,村里鼓励村民承包荒山,发展效益农业,把致富树越种越大。金星村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6000元涨到现在的2.6万元。

        2013年10月,衢州市提出开展“共建生态家园”行动,2014年1月全面开展“五水共治”行动,一系列环境整治行动让马金溪更清澈、金星村更秀美。2015年,金星村开始尝试发展民宿产业。最初,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只能是尽力扶持一位从外地返乡创业的村民先做起来,如果投资失败就共同分摊损失。没料到,村里的绿水青山居然引来了城里的游客。第一家民宿大获成功,村民投资建民宿的热情高涨。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作为开化县“五水共治”的标杆性行动,隔壁村的那个养猪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按照4A级国家旅游景区标准兴建的花牵谷。有了花牵谷这样的景区,金星村的客流量更加稳定。

        刘玉兰家虽然没有开民宿,但爱好艺术的小儿子周华玩得更高雅,他在自己家中办起了“石·砚艺术创客中心”,让志同道合的游客赏赏石观观砚,顺便卖一卖,有时一个月也能挣到1万多元。河水变清了,村子变美了,收入变多了,心情舒畅的刘玉兰似乎越活越年轻,丝毫看不出已年近八旬。下一步,周华还打算在家里开个茶馆,让游客眺望深渡,一边品香茶,一边诉乡愁。

        (本报记者 严圣禾 严红枫)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