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3日 星期日

    阅读国学经典 亲近传统文化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编后

    作者:徐从权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3日 05版)

        “学生国学丛书”中的《诗经》和《杜甫诗》 图片由商务印书馆提供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 主编 王宁 顾问 顾德希 商务印书馆

        【编书者说】   

        100年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学生国学丛书”“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不是子弹。”100年后,商务印书馆激活“学生国学丛书”,出版了“学生国学丛书新编”,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植入学生的肌体,“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100年前,整理书篇,普及文化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是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宗旨,出版中华优秀典籍,是商务印书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本着“家喻户诵,如布帛菽粟,民不可一日缺者”的思想,1922年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四部丛刊》,它大量收入了古籍中的必读书、必备书,保存了一些珍贵的版本。为了满足国人的文化需求,1929年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站在民族存亡的高度,编辑出版了《万有文库》,其目的是“使得任何一个个人或者家庭乃至新建的图书馆,都可以通过最经济、最系统的方式,方便地建立其基本收藏”。其中的《国学基本丛书初集》一百种、《国学基本丛书二集》三百种、《学生国学丛书》六十种、《国学小丛书》六十种,均为中华典籍的整理出版,它几乎涵盖了中华典籍的各个门类。

        商务印书馆在编纂《国学基本丛书初集》时,发现学生对“国学丛书”有需求,在《国学基本丛书初集》基础上编纂“学生国学丛书”,从《学生国学丛书编例》看,“中学以上国文功课,重在课外阅读,自力攻求,教师则为之指导焉耳。惟重篇巨帙,解释纷繁,得失互见。将使学生批沙而得金,贯散以成统,殊非时力所许。是有需乎经过整理之书篇矣。本馆鉴于此,遂有‘学生国学丛书’之辑。”

        “学生国学丛书”,由王云五、朱经农主编,于1926年至1948年期间陆续出版。整套丛书共有选注者40几人,多为当时教育界、学术界知名学者,如胡怀琛、叶绍钧、沈德鸿、傅东华、庄适等。

        丛书先后出版共95种,其中文学56种、史地17种、哲学及综合类22种。文学方面,有《诗经》《楚辞》及周秦两汉金石文、汉魏六朝文及唐宋以来的名家诗文;史地方面,有历代史书选注和著名游记;哲学和综合类方面,则为先秦诸子以及一些重要的经学和综合类著作。

        丛书从“经、史、子、集”中精心选录最有价值之著作,辑注精要篇章,加之长篇绪言,有的还有著者传略,无论是选目还是选篇,都堪称经典,具有永恒的阅读价值。

    100年后,新编激活,推陈出新

        2014年3月,教育部颁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旨在大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素养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在历代文化典籍中。国学经典浩如烟海,重篇巨帙,释解纷繁,得失互见,少年学生时力有限,常望而生畏。学生需要阅读经过整理的、撷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经典书篇,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涵养传统道德,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整套丛书在充分尊重原选注者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时代需要,规范文字,校订勘误,撰写“新编导言”,专为当代学生提供课外自读之用。

    在阅读中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主要是激活、推介“学生国学丛书”,本套丛书主编、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在“新编总序”中阐明了“新编”原则:选书与选篇基本不变,将“原书绪言”保留下来;每篇选文原注所选的注点,也作为这次新编的重要参考。这样做是为了尽量借鉴前贤的一些构思和做法,并保留当时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基本面貌,作为今天的参考。王宁教授认为,文言文阅读水平既关系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能,又关系到现代社会总体人文素质的提高,应当达到什么程度最为合适?民国时期是可以作为一个基准线的。

        在阅读中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王宁教授在主编“学生国学丛书新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思想。刚开始,用“走近”还是“走进”,主编是有一番思考的。“应该是‘走近’还是‘走进’我们有过一番讨论,我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一定能进去得了,最多走近一点吧。”

        满足文言文的学习需求,是这次“新编”的重要依据。文言文是一种古代书面语,口语交际和现代文本已经不再使用,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呢?王宁教授认为,文言是古代知识分子和正统教育使用的书面语言,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方言的特性,因而也同时具有了记载数千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主要功能,它是与中华民族文明史共存的。文言文阅读作为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文言文阅读是产生汉语正确语感的一个重要源泉。文言文阅读还是从根本上理解现代汉语的重要条件。

        丛书首次出版约在一个世纪以前,此次新编,为了让今天的读者更好地从这套从书中得益,在编注上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调整字形。依据《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字典》对原书进行繁体转简体。原文中的一般异体字(如“弔”与“吊”),参照《通用规范汉字表》改用规范字形。《通用规范汉字表》外的字不做繁简类推。繁体字形以《辞源》(第三版)字形为准。繁简字转换过程中一简对多繁的情况下,在语境中仍有可能混淆的用字,诸如“髪——发”“徵——征”“馀——余”“雲——云”“麵——面”“錶——表”……允许改用繁体字,或特别注明。为减少阅读难度,古代难以理解的通假字,在意思不变的前提下,直接改为现代通行字。如《诗经·大东》“维北有斗”,注为“则斗魁且倾仄而外写”,此处“写”通“泻”,直接改为“泻”。古代人名、地名一般不改动,如需改动,参考教科书文言文的处理方法酌情处理。

        二、调整注音。原注反切、注音字母,均改为现代汉语拼音,注音依据《异读字审音表》《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辞源》(第三版)《辞海》(第六版)等。依照反切折合今音,折合时应遵循音义关系。原注中的直音,以常用字注生僻字,直接改为拼音。古代训诂有一些采用直音方式作注的,指明了字际关系,这类直音可直接说明字际关系,之后是否还需注音,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调整注释。原书注释大多直接采用或参考古注,保持原书注点,没有特殊需要,不再增减注点。注文过于艰涩的,原书大都作了调整,一般情况下不作改动,以训练学生读古注的习惯和语感,特别难懂的,略作改动(如:单音词改双音词,生僻词改常用词等),改动须以尊重原注者意图为原则。需要较多纠正或补充的,在保留原注情况下加按语。注释时,尽量注意义,少注语法,语法注释不必过细,语法术语使用现代汉语通行的说法。原注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材料比较陈旧,根据最新材料增改补充,详略根据讲解文章的需要而定。尤其是地名,相当于今天的何地,有变化的不要出错。典故、文化常识、历史事实等难度较大的条目,用按语的形式补充。注解避免过度阐释,避免文化、名物问题的过度专业化学术化。

        四、撰写“新编导言”。对“原书绪言”进行补充,典籍介绍等“原书绪言”已经有的内容,不要再重复,如果“原书绪言”缺乏对典籍的介绍,“新编导言”必须补充,“原书绪言”所做的介绍不准确、不清晰或资料陈旧,重新撰写,加以纠正。“原书绪言”中提出的问题有讨论价值的,提出作为问题启发研究、讨论。对选文加以介绍,提出原书选文的取舍标准,并加以评价,如果认为还有一些篇目需要补充,也可以提出篇名并用简要的语言说明必须补充的原因。选文一般应遵从原书,但因时代不同,信息资源和新的研究成果也要有所体现,代表作遗漏、名篇遗漏、有重要信息的篇目遗漏此次一律不补。提出对本书的阅读方法和建议,提示需要克服的难点,提出可以讨论的问题,提供参考书。

    植入健康的文化基因

        植入健康的文化基因,是丛书顾问顾德希一直秉持的观点。如何“植入”?顾德希认为,要通过阅读国学典籍,“学生国学丛书新编”正是这样的国学典籍。“学生国学丛书新编”有“新编导言”,学生在阅读时要充分借助它,按照加强引导,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因材施教,开展自学活动。这样,“学生国学丛书新编”的每个选本,都既可供对国学有兴趣的学生自学,也可满足学校开设“校本”选修课的需要,当做“校本”选修的教材,达到“把健康的文化基因植入肌体”的目的。

        诵读、应用、自学,是“把健康的文化基因植入肌体”的重要途径。不同典籍的“新编导言”,可以相互移植、借鉴,比如《世说新语》四个“探究题”的设置,读《列子》的六条要求,这种方式完全可以适用于其他典籍。“学生国学丛书新编”就是通过一篇篇“新编导言”,架起了国学典籍与当今学生之间的桥梁。

        (作者:徐从权,系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辞书编辑室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