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当前,探寻低碳、绿色之路的关键在于尽力摆脱高度依赖高碳化石能源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及其经济体系,尽快建立起以低碳、零碳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及其现代化经济体系。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区,近年来在以绿色低碳化为指向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上取得重要进展,但这一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不足,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凸显,各城市的环境质量高低差异也较突出,协同发展有待进一步推进。这使得京津冀地区低碳、绿色之路曲折。笔者认为,化解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出路在于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走科技创新之路,让创新成为京津冀低碳发展的新引擎。
十多年来京津冀节能减排效率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在低碳发展领域,京津冀积极实施转型发展战略,采取诸如开展工业污染防治、推进产业调整和推进重点环保项目、提倡清洁生产、加快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倡导循环经济等措施。特别是北京市近年来加强调控疏解,降耗成果显著,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能增速放缓。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取得的低碳发展绩效是富有成效的,同时,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
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一定时间内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出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变化趋向,是用于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最常用指标之一。根据历年来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最新数据,笔者对比了2000年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能源强度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北京的能源强度最低,2000年至2015年间,北京的能源强度下降了60%以上。河北的能源强度高于北京和天津,但是从2005年以来,河北的能源强度下降速度加快,说明能源效率得到较大提升。总体看,京津冀地区三地能源强度在十多年来均下降趋势明显。
而由笔者承担的北京市财政课题《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的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以来,京津冀地区所有城市的节能减排效率指数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效率得到改善。到2014年,北京节能减排效率指数就已达到0.8895,处于优秀状态。
生态文明指数是从生态状况、环境质量、资源利用三个维度来衡量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指标体系。从这一指数来看,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近10多年来总体发展向好,三地差距逐步缩小。2005年以来,河北生态文明指数虽然起点较低,但提升较快,2012年,河北生态文明指数为0.461,两年后迅速提升至0.518,在三地中增长速度最快。
京津冀低碳发展面临四个关键性难题
尽管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近年来出现了良好的态势,但存在的四个关键性难题仍不容忽视。
一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京津冀地区由于地形、气象等条件影响,环境容量较小,空气污染威胁较大。2016年,京津冀地区优良天数比例为56.8%,比全国平均比例低22.0个百分点。同时,京津冀地区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2015年,北京、天津及河北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24立方米、83.6立方米和182.5立方米,仅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1%、4.1%和8.9%,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的瓶颈。
二是区域能源发展与经济结构不均衡。近年来,北京的能源消费主要来自第三产业,而天津和河北的能源消费主要动力是第二产业。从三次产业构成看,京津冀地区内部经济结构相差较大,北京的第三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占主导地位,而天津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相对持平,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而河北省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比最重,支柱产业是资源型行业,第三产业比例较低。
三是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绩效之间不够协调。区域低碳发展系统,可以划分为经济、资源、环境、绩效四个子系统,四者相互协调有利于保障整个区域的低碳协同发展。但研究显示,2006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绩效的综合协同度低于资源协同度、环境协同度、绩效协同度、经济协同度等四个子系统。由此说明,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在经济、资源、环境、绩效等四个方面的总体协调性仍不足,成为地区低碳协同发展的阻碍因素。
四是区域低碳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不高。更为先进的设备、更完备的工艺流程能耗少,对于环境的伤害明显较小。节能和控制排放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对于煤炭、电力、钢铁等行业的节能减排助益不容小视。虽然京津冀地区传统高能耗行业的科技水平在逐年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差距。譬如,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的技术改进空间较大。
自主创新是京津冀低碳发展关键
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区域低碳技术水平,进而形成以科技为核心、产业附加值高、低能耗、绿色的现代先进产业体系,有望成为驱动京津冀低碳发展的新引擎。因此,从科技创新的视域,笔者提出四点对策建议:
在技术创新上,选择在关键低碳技术领域布局,寻找技术赶超的比较优势。我国目前一部分低碳核心技术是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开发或者购买许可的方式获得。如果不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我国低碳产业将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因此,京津冀地区低碳技术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竞争优势是关键环节。应重点突破洁净煤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四个领域。
在企业创新上,将企业培育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与投资主体。相比发达国家,京津冀地区在低碳研发投入上仍然不足,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依托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成立相关工程研究中心,积极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机构,运用京津冀的科研优势,发展低碳技术战略联盟,“抱团创新”。
在产业创新上,加快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评估体系、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技术开发法制体系、低碳技术创新标准体系。建议成立京津冀地区中小企业低碳产业协会,同时建立低碳技术创新的标准体系。采用国际技术标准进行技术推广,降低企业技术研发信息成本。
在制度创新上,对低碳技术创新给予三类扶持政策:一是应积极推行“绿色投资”的准入制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绿色资本市场退出制度;二是增加进出口税收优惠对象覆盖范围;三是充分利用政府采购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充分发挥政策在技术创新链条上的导向作用。
(作者:贾品荣,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