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我来到距离四川省广安市市区东北约70公里外的渠江边,探访有“千里渠江古旱船”之称的肖溪古镇。
据说湖广填四川之时,大批肖姓移居到此地开店为生,因这里有渠江水运码头,又是渠县通往广安的必经之道,店铺逐渐增多,街道也越建越长,此后便逐渐形成了以肖姓命名的集镇,肖溪古镇因此得名。
沿着弯曲的乡村公路走进古镇,踏着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街道旁古色古香的老房子。这些房屋建于明末清初,均系穿斗木梁架结构,不同寻常的是,房屋单檐悬山式的屋顶,全部沿街面伸出檐廊4至5米,檐廊下地面比街心露天地面高出0.6至1米。街檐最宽处,仅单侧便达8米之多,呈对称状,恰似一条长长的凉亭,均有遮盖。这样一来,人们逢场赶集、串门交易等都可以在檐廊下进行,正如民谣所云:“落雨赶肖溪,买卖不湿衣;热天赶肖溪,清凉如家里。”
老街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色,那就是它的特殊形状:中间宽敞,两端逐渐变窄,酷似一条数百米长的巨船。当初受渠江码头文化的影响,建设者将450米长的老街打造成了“旱船”式建筑,这在全国的古镇中都是非常罕见的。这不由令人想起同属四川的另一个船型古镇——乐山市犍为县的罗城古镇。两地船形街的不同之处在于,罗城古镇的船形街中段有当街的高大戏楼、篷帆,街尾有像大船客舱般的灵官庙,当地人称其为“水船”,而肖溪古镇的老街只是中间宽、两端窄,并无“船帆”和“船舱”,被称为“旱船”。
依山傍水的古镇,虽然数尽片片白帆,阅尽人间沧桑,但天有不测风云,它亦经受过渠江洪水的考验。在古镇居民邓理成老人的记忆里,60年来渠江至少发过6次大水,大约每10年一次。其中2010年是最大的一次,最高水位达25.81米。在这场特大洪灾中,虽然古镇400多户人家的房屋被水淹上二楼甚至没顶,但却只有一家人的房屋倒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奇迹。
“为了保障古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政府在紧邻古镇背后的山坡上,新建了肖溪新街。”肖家溪社区书记谢宝桥告诉我,肖溪新街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建设,目前已发展到5万平方米左右,除镇政府机关的治所搬到新街外,迁至此处的居民已有近1000户计4600余人。
许多居住多年的居民舍不得离开古镇,“没有了人的古镇,便不会再有生命!”谢宝桥说,而今古镇上的常住居民仍有40多户200余人,他们或经商或务农或养老,做茶馆生意的刘才应就是其中一位。刘才应的茶馆是从祖辈手上继承下来的,他说:“周末和节假日到我茶馆喝茶歇脚的人多一些,平时主要是附近的居民来坐坐。”
从茶馆后面的楼台上眺望蜿蜒的渠江,碧绿的水面波光粼粼,几只小木船正悠闲地行驶着。江边的囤水田内,一位老人正插着秧苗。老人说,他叫林中立,住在老街拐弯处,儿女常年在外打工,他不愿见到田土撂荒,坚持种着庄稼。“以前这些田土经常遭淹没,种了也白种,但这些年不涨洪水了,收成还不错。”谢宝桥说。近年来,随着对千里渠江的环境治理和保护,肖溪古镇自2010年之后,没有再受过洪灾之痛。当地政府抓住机遇,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对古镇实施了抢救性保护,除对历次遭受洪水毁坏的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外,还专门成立了肖溪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园,编制了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力争打造集历史人文、民俗风情、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等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谢宝桥介绍说,肖家溪社区也积极帮助支持居民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古镇仅大小农家乐就有近40家,生意好的如“九九农家乐”年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
离开肖溪古镇前,在肖溪新街,手搭凉棚眺望坚守在千里渠江边的古镇,聆听着奔流不息的渠江水讲述古镇的前世今生,我想起了在古镇场头牌坊上看到的那副对联:“百年渺街恋幽篁独领巴渝风景,千载摩崖留华赋尽书禹甸文明。”
(作者:邱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