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5项大奖一一揭晓,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5月6日晚在京落幕。20多天的光影盛宴让无数青春学子沉浸在美丽奇幻的电影世界里,经历青春激情的迸发,享受学术品位的优雅,也为中国电影的未来积蓄力量。年轻人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绝对主力,而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拍、大学生评”为特色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无疑是近距离观察中国电影一个极好的窗口。
年轻观众审美变化,倒逼电影转型升级
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国产电影《红海行动》获得了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奖。而就在前不久闭幕的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红海行动》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成为唯一获奖的华语影片。《红海行动》在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获评最佳影片,很好地解释了该片何以逆袭成功、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正是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所以才创造了36亿元的票房神话。
《红海行动》摘得最佳影片奖,《唐人街探案2》则被评为“最受大学生欢迎影片”,冯小刚凭借《芳华》获得最佳导演奖,李晨凭借《空天猎》被评为“最受大学生欢迎导演”,张艾嘉、游晓颖凭借《相爱相亲》获评“最佳编剧”。这些获奖的影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影片质量过硬。过去曾有人质疑电影银幕被所谓的“烂片”霸占,而这一两年,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这说明年轻的中国电影观众正在走向成熟。
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大学生们的选择是年轻电影观众成熟起来的又一个有力诠释。可以预见,在年轻观众口味和审美的倒逼下,中国电影的升级换代会进一步加速推进,未来会有更多口碑和市场俱佳的国产电影出现。
坚守文化意识,助力题材类型发展
在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期间,粤剧电影《柳毅奇缘》在北京师范大学展映。电影主创们原本还担心年轻的大学生观众对戏曲电影不感兴趣,但整个展映期间,没有一个学生中途退场。不仅如此,《柳毅奇缘》还获得了本届大学生电影节戏曲片单元“组委会特别推荐奖”。《柳毅奇缘》导演邓原颇为感慨地说:“这说明,年轻观众对戏曲艺术是感兴趣的,只不过缺少接触的机会。”
邓原所言非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节已不再单设“戏曲片奖”,有的不让戏曲电影进入主竞赛单元,这难免会挤压戏曲片等小众电影的生存空间。在此背景下,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设立动画电影、纪录电影、戏曲电影单元,秉承“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活动原则,评选优秀的动画电影、纪录电影、戏曲电影作品,为全国高校大学生推荐优质动画电影、纪录电影、戏曲电影,并为动画电影、纪录电影、戏曲电影的主创团队与大学生群体之间建立沟通交流的优质传播平台,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业内人士指出,保持着自身独特的品质和风格,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区别于其他电影节的最大特点,这也是其25年来常办常新的秘诀所在。
多样化活动汇聚,从北京走向世界
25年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共有6566部国产影片参展,其中377部影片获奖,共举办千余场分会场活动,并逐步走向世界,为亿万大学生提供了独特的精神食粮。
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举办了大量多样化的复合活动。4月14日至5月6日期间,全国25所高校分会场同时举办各项活动,参与高校达500余所。本次国产影片主竞赛单元征集到近300部国产新片,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征片量达4000余部,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征集剧本600余份,还举办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新时代·新景观·新征程”中国电影主题论坛。
电影节期间,还特别举办了“北京加勒比电影节2018—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展映活动”,为期三天的活动特别精选了加勒比国家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哈马、巴巴多斯——4国8部展现此地区真实生活场景、艺术、历史、音乐、文学等方面的优秀影片,以电影活动为中华文明与加勒比地区文明之间开辟交流互鉴的对话通道。
市场经济下,一批批年轻学子前赴后继、苦心经营,但捉襟见肘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曾使大影节陷入两难境地——要想良性发展必须拓展市场,而引入商业因素势必影响学术品格。显然,大影节之所以是大影节,正是因为它在中国影坛树起一块个性鲜明的青春招牌。
作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发起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5年风雨历程的见证者。从第一届大影节从零开始,到第四届大影节确立“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再到第五届大影节,孕育出活力自信、脚踏实地的吉祥物“小飞虎”,“25年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一路走来,坚守初心,在追逐光影的征程上越走越远”。
(本报记者 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