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6日 星期日

    一树一石一泉应有时代气息

    作者:金懿诺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6日 11版)

        西海门行樵图 (中国画) 贺天健

        黄山在中国山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梅清、石涛以及近代黄宾虹、汪采白、刘海粟、张大千、李可染等名家都以黄山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留下了许多富有个人艺术特色的传世佳作。在近现代海派艺坛上,贺天健具有“甄陶天机,融代物我”的艺术特点,他主张重振山水画的时代精神,在创作中寄注对民族、对时代生活的深挚情感,在20世纪中国画的拓展之路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贺天健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江苏无锡城内复兴路人,原名贺骏,又名贺炳南,字健叟。他年少时孤贫困顿,性格内向怪癖,自称“百尺楼头一丈夫”。贺天健学画山水的过程异常曲折艰辛,9岁从孙云泉学肖像画,10岁时有机会临摹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书画大家的山水画,并通过实地写生,领悟画理;他对石涛、梅清等黄山画派画家颇有研究,曾在《黄山派和黄山》一文中,总结出“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浙派得黄山之质”的精辟论述;他重视师法自然,坚持“一枝秃笔走天下”,提出了“师法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法度和精神,为今日创作之途径”的主张,认为只有用古代名家在真实山水中创作的方法,才可以挽救山水画日渐衰退的局面。

        中华艺术宫所藏贺天健的中国画作品数量虽不多,但堪称张张是艺术家“衰年变法”时期的佳作。20世纪50年代,贺天健受聘为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他尝试将西画的理论技法运用于中国山水画实践,如在青绿山水中加强透视和色彩,在意境和布局上融入艺术家的想象。“新山水画运动”之后,他不顾年事已高,上黄山,入林场,新中国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让他心潮澎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此时期,他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成就了晚年境界开阔、壮人胆力的山水新貌。

        这幅由中华艺术宫(原上海美术馆)馆藏的《西海门行樵图》是2001年由沈柔坚的夫人王慕兰及子女捐赠给馆方收藏的。作品上的题款显示了一段艺坛佳话:“西海门行樵图,黄山西海门群峰排列皴皵,层积如线索为黄山中最奇之石丛。柔坚先生方家属政,一九五二年夏贺天健制。”钤印不清。作品创作于1952年,是贺天健在游历祖国名山大川时,描绘黄山实景的作品之一,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以一种热切而真挚的情感说:“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斯’字便是祖国的大地山河。所谓‘有土斯有国’,而山水画是描绘大地山河的艺术品,怎能不激发我们爱祖国的热情和忠诚呢?”已逾花甲之年的贺天健再一次投身于写生之途时,较之于早年旨在以造化印证古人立法之心的行路看山,更多地饱含了为江河云山立传的激情。

        《西海门行樵图》集中表现了黄山西海门处千仞壁立、万壑峥嵘的磅礴气势。贺天健用长披麻皴来表现山体的轮廓,用短披麻皴来表现山石的凹凸和形状,以秃笔干墨擦刷烘托出空灵的氛围。多种皴法相结合将山体表现得挺拔雄浑,再用淡色轻染,加上浓墨的点苔,苍润富有生气的黄山跃然纸上。从全画的整体气度来看,结合了北派山水大气磅礴和南派山水的苍润秀美,形成了独特的气度,使山山水水尽显生命的气息。笔墨上用笔干脆利落,设色上多层次表现。山峦侧面的留白使山的体量感和层次感增强。画面上很有看头的黄山松,贺天健用笔轻快、利落,针叶粗短,苍翠浓密,把黄山延绵数百里、“比比皆松”的景象描绘得生动自然。这些黄山松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从崖壁间绕石而过,有的从山峰的裂隙中破石而出。画面左方有一位席地而坐的樵夫正欣赏这奇秀之景,也是点题之笔,他的视线正好穿过两座山脉,和云海连成一片,颇有坐看云起之势。

        贺天健黄山系列画作体现了他看山的独具慧眼,以及将技法的控制与情感的挥洒融于一体的高度驾驭能力。他说:“画黄山须沉着中具有虚灵之气,须在幻化里决出生命。此画技法自我而生,盖亦因物制宜,因情致胜。”

        贺天健的国画糅合了西洋油画技法,风格豪放跌宕,富有时代气息,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曾获世界美术博览会一等奖。在绘画实践中,他强调“画现代画要有时代精神。山水画中即使不画人,一树一石一泉也应有时代气息。画要耐看耐读,即能吸引观众进入画里的境界”。在半个多世纪前,他主张和践行这样的画论,赋予画中的云林丘壑以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让今天的我们对中国画山水有一个更新角度的思考。

        (作者:金懿诺 单位:中华艺术宫收藏保管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