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8日 星期三

    青春与诗歌相伴

    ——记新疆大学清明诗会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本报见习记者 周世祥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8日 11版)

        第31届新疆大学清明诗会现场。本报见习记者 周世祥摄/光明图片

        当《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在全国热播时,位于天山脚下的新疆大学自己的“诗词大会”——清明诗会已经红红火火地走过了31个年头。

    以诗言志 青春的情感用诗歌抒发

        清明节过后,新疆大学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很多同学已经开始了新的忙碌,一年一度的清明诗会即将进入最热闹的时期。此前预赛、复赛已经相继举行,共有朗诵组70个组、创作组210篇稿件参赛。南北校区的很多学生专程赶来参赛。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人文学院的齐琪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朱晓辉组成的二人组合开始了他们的朗诵——《刑场上的婚礼》,全场观众立刻被他们吸引,屏住呼吸认真聆听着。

        当掌声响起时,齐琪深情地说:“我选择这首诗,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为了更好地表现这对共产党员的情怀。我们对原作进行了二次加工,使诗中既有民族大义,又有真挚爱情。既浪漫,又有红色精神。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诗中的情感,我们每天都在排练,一共排练了半个多月,算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我们喜欢选择和别人不太一样的题材,会另辟蹊径。我觉得我们成功的原因在于有真情实感,在台上我看到自己的搭档,发现他的眼泪也流出来了。”朱晓辉说:“为了真正了解这个故事,我们还反复观看了电影,从中寻找真情实感。目的就是为了追思先烈,让更多的同学从诗中感悟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这是诗人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中的片段,也是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宋璞在去年的第30届清明诗会上朗诵的篇章。宋璞说:“我当时拿到了朗诵组三等奖。选择这首诗是因为老师讲过一些有关他们年轻时生活经历的诗歌,引发了我的兴趣。这首诗是讲述知青在上山下乡之前临别的场景,而我又是从千里之外的新疆来求学的,离家出发时也有一种相似的感觉,所以朗诵时特别有感情。”

        今年,宋璞没有登台参演,主要参与了诗会的组织工作。他坦言:“工作中我们首先应该对历史、对先辈负责,还要对这个传承了31年的传统活动负责。在活动中我们也接触到了更多的东西,让自己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锻炼,是非常难得的经历。我觉得清明诗会31年的传承首先是铭记二字,对先烈的铭记、对历史的铭记。然后就是开创未来。面向新时代,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做好自己,为国家出更多的力,做更多的事。”

    以诗会友 诗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红柳花开的戈壁,期盼兴旺;清泉绕云的村庄,才是安康。这就是我的新疆,包容美丽的中国模样;这就是我的新疆,这就是我们的新疆,世界的新疆。”展儒玲组合的深情朗诵《我的新疆》,将诗会带入高潮,一阵阵掌声不断响起。台下观众席上比他们还紧张的,是去年民语奖一等奖的获奖选手白善善。

        “今天看室友朗诵,我比她还激动。她是广播站的,专业性更强一些。”来自内蒙古通辽市的白善善,对去年参赛的情景记忆犹新。“我朗诵的诗歌是《蒙古人》。当时想选一个有代表性的诗歌,代表民族的一种自豪感。这首诗是腾格尔唱过的,从小就知道。”谈到民语组比赛的情景,她回忆道:“我们各民族同学都参加,增进了感情,增进了互助,也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当时我们民语组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的同学,我们从参赛认识到现在关系都非常好,这次参赛让我们更像一家人一样亲密了。”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们比赛都是分两大组进行的。分别是创作和朗诵,包括民语创作和汉语创作,民语朗诵和汉语朗诵,所以一等奖就有四个。而且蒙古族、哈萨克族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朗诵和创作,这是我们的一大特色。”学生会负责赛事组织工作的洪世强同学说。

        赛制的鼓励和诗歌氛围的感召,使得学校里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吉克族、满族、蒙古族等各族学生还有来自各国的留学生们因诗文会聚在诗会的舞台上,共同朗诵诗文、共同开展创作、同台竞技,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展现、诠释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诗文化,并因此联系得更加紧密。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参加诗会,与各民族同学共同朗诵、创作,加深了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增进了友谊,进一步凝聚了民族团结的共识。

    以诗铭记 打造高校新的文化符号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从1987年起举办清明诗会,历经三十载,诗会已经从一个学院发展到整个学校,并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礼敬传统文化项目品牌。2016年,新疆大学清明诗会被评为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示范项目。

        人文学院学生会的洪世强已经参与了三届清明诗会的策划。从活动的策划上,他深深感到清明诗会有着越来越深厚的群众基础。“之前的诗会我了解得不多,但听说十分吸引人,同学们都积极报名参加。我是第29届参与进来的。”说起办会的动力,洪世强说得最多的是“情怀”:“我当时一直想把活动办好,办得更有情怀,因为它已经走过30届。通过策划会、推进会、任务部署会,学生会9个部门分工合作,保证了预赛和决赛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大增强了我们学生会的凝聚力。为这个活动付出,是一种很深的情怀,党委和老师都非常支持,我们也感到使命光荣。我们制作了精美的宣传单,请新闻学院同学录了宣传短片,做了展板海报,还到广播站进行推介。”

        “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它已经成为新疆大学的一个文化符号,无论我们在哪里,一提到清明诗会,大家都很感兴趣。清明诗会培养了新疆大学人的诗歌情怀,让诗歌在天山南北荡漾开来,让热爱诗歌的各族师生都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才使这个诗会长盛不衰。同学们都说,清明诗会的意义不在于能够登台表演或者获得奖状,而在于诗歌交流。”

        31年间,新疆大学清明诗会共吸引两万多名学生参加,200多位学生获奖。诗会在成为众多学子求学生涯见证的同时,也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言志、会友、铭记,通过延续和传承清明诗会三十余载,新疆大学师生用自己的方式打造着校园文化的符号,也抒写着校园文化和民族团结的新诗篇。“文学可以荡涤心灵、引领社会,诗更是心灵的语言,情之所至、志之所向。31年的诗会承载着历史,相信诗会将会成为大家的终生记忆,伴随大家走过大学、走过一生。”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柴林说。

        (本报记者 王瑟 本报见习记者 周世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