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书话】
2月的昆明天气非常寒冷,云南大学出版社举办了一场长篇报告文学《军队军人军婚》作品研讨会。作者黄晓萍老师是云南省著名的女作家,今年已经72岁了。
著名诗人、曾任云南省作协主席、现年83岁的晓雪说,这本书他从头读到尾,几次感动得掉泪,是近几年少有的能让他从头至尾全部读完的书,是讴歌党、祖国、人民、英雄的精品力作。
一本着重反映当代戍边军人妻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军嫂”的报告文学,为何能让文学大家及读过的人都感动得流泪呢?我想,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真情实感。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也是报告文学的最大特点。最让人动情的是,作者浓墨重彩地书写了这样一批当代中国军嫂的爱情婚姻及现实生活,真实再现了这个甘为军人妻、在戍边丈夫背后默默奉献与牺牲的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正如丹增所说:“这些军嫂恋慕的不是白银、黄金,不是房子、大汽车,她们爱的是军人,是保卫祖国的军人……军嫂家庭不单是自己身体的住所,更是守边军人心灵的寄托处,她们眼中可能常常有泪,但心中始终架着彩虹。”
于我而言,本书令我尤其感到真实而亲切,因为书中的一些故事发生地我曾经去过多次。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驻守在文山州麻栗坡县中越边境地带老山主峰的解放军某部采访过,90年代中期我还参加了钟荐勤生前所在的武警云南省边防总队组织的“八千里边防行”采访活动,所以,我对这些常年驻守边疆、保卫祖国和平与安宁的边防军人并不陌生。
云南有着长达4000多公里的国境线,与越南、缅甸、老挝接壤,扼守着祖国的西南大门,战略位置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要。本书生动描述了驻守云南边防的9位军人及其家属(军嫂)的真实故事,有维和烈士钟荐勤、军嫂徐宏、歼—10战斗机飞行员费东、身患癌症的军嫂刘娜、博士军嫂顾文娟、大学生军嫂韩加凤、孝子媳妇向世梅、火箭军“兵王”王忠心、扫雷英雄田奎方等等,全都是真人真事。而且在研讨会那天,我还见到了书中描写过的两位重要人物,一个是南部战区云南扫雷大队扫雷二队政治指导员焦之新,一个是空军的胡宝府。
眼下许多人都在谈论家国情怀,但在我看来,从本书中所描写的这些军人和军嫂身上最能诠释究竟何为家国情怀。戍边军人舍小家为大家,听从党的召唤,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国尽忠;而军嫂们留守后方,一方面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方面克服重重困难,担负起家庭重担,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父母,尽心尽力为前方将士守好自己一片小小的家园,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为国效力,这二者的结合就完美体现了家国情怀。
这样的家国情怀在书中的每个军人及军嫂身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维和英雄钟荐勤和妻子徐宏以及女儿暄暄的故事很让我感动。他们夫妻二人的生死恋,尤其是徐宏的情书《暖冬》,真是催人泪下。而当我读到三岁女儿夜里高烧42度,军嫂郭翠兰给正在战备值班的丈夫打了29个电话无应答,只得无奈地借了三百元钱,独自冒着大雨深夜赶往医院时,我又不禁为之鼻酸落泪。这些身为军人妻的小女人、弱女子,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什么?这就是为国家的奉献、为人民的牺牲,这就是高尚的家国情怀。
书里重点描写的另一位军嫂韩加凤,是滇西边陲保山市的一个普通姑娘,有着高尚的情操。她嫁给戍边军人王盛灿后曾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丈夫转业在市公安局工作,一次在追捕坏人的过程中,不慎摔了一跤,头部受伤,没有及时就医而留下后遗症,最后导致重病成了植物人。为给丈夫治病,她几乎花光家里所有的积蓄,一方面照顾奄奄一息的丈夫,另一方面,在一家人生活陷入极其困难、自顾不暇的情况下,还毅然收养了从垃圾桶里捡到的弃婴,体现了无私的大爱。书中的这些军嫂们,身上充分展现出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及作为妻子、母亲的伟大仁爱光辉。
写这样一部书,对黄晓萍是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她说:“无论我怎么敬仰军人,人物动不起来,题材再有价值,读者面也会很有限。”“人物要动起来,必须靠真实而生动的故事,讲好故事要有故事,这故事还苛刻到拒绝虚构,所以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于是,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抓取感人而生动的故事细节,黄晓萍这位老奶奶作家,没有坐在大城市的家中靠编材料和虚构想象,而是不顾年事已高,竟然千里走单骑,不怕吃闭门羹,到访了云南省十个州市,跑到滇西滇南和一些国境线,直奔营房,直奔战场发生地、关隘遗址,直奔家属院、军人家庭,甚至还深入到扫雷一线的扫雷现场,进行深入的采访,一共访谈了79个人,自己还累得两次住院,为后期扎实的写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黄晓萍说:“在采访过程中我情感投入很深,心灵挫伤很重,轻松不起来,与女主人公常常是泪眼对泪眼,最后抱成一团,各自述说做个女人的不容易。”如此采访走心,写作走心,完美地诠释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作者:任维东,系本报驻云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