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刷手机,就能查到全市每个村组民生资金的去处;点开微信扫码就能乘车付费;老年人办优待证打开手机微信提交资料,证书在第二天就邮寄到家……湖南宁乡人的“互联网+”生活让人眼前一亮。这些亮点后面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三驾马车”一并发力:项目全应用、数据全贯通、服务全开放。
一部手机让“项目全应用”
3月28日,家住宁乡市沙河市场的市民李兰的智慧生活是这样的:早晨出门送女儿上学前,先打开公众号“智慧宁乡”,通过应用“实时路况”查看家门口汽车桥的实时交通路况。这里是宁乡交通的一大“堵点”,如果堵车了,她会提前10分钟出门;坐1路公交车送女儿到学校,用微信扫码支付。
与此同时,在距离宁乡城区数十公里的西部乡镇巷子口镇仙龙潭村柳山组张楚轩老人收到了两个快递包裹,分别装着他和老伴的两张老年优待证。就在前一天,老人的子女得知可以通过微信办理老年优待证,就通过微信递交了办证资料。
“智慧就显示在这些地方,随时办理,省去来回跑的麻烦,收获的是群众的便利,大力支持,全力点赞!”李兰和张楚轩老人都感觉到,智慧已经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老百姓居家过日子越来越便捷。
这只是宁乡人智慧生活的一个缩影。在宁乡,手握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办理很多日常事项,投诉咨询、实时路况查询、老年优待证办理、中小学学费缴纳、水电费缴纳、政府单位和部门导航……宁乡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智慧城市的气息。
一张网让“数据全贯通”
“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在宁乡,之所以市民能从“最多跑一次”逐步实现“不见面审批”,得益于一张看不见的“网”逐步四通八达、大数据互通互享。
宁乡将城市的交通、医疗、教育、城管、人口等基础设施全部实现数据化,并连通超大云平台,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深度挖掘政务服务数据的政用、民用、商用价值;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及数据的挖掘、清洗、管理、输出等工作,让市民通过互联网递交的资料享有牢固的安全保障,系统更稳定、数据不丢失;构建多元普惠的民生信息服务体系,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及时、高效的公共服务。
以教育缴费为例,目前湖南省有部分县市开通了网上缴费功能,但都需要家长开通指定银行账户、绑定该银行的APP,再通过网上缴费。相比之下,宁乡把服务端安装在新媒体用户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微信上,既为市民省去了跑腿的烦恼,也免去了下载APP的麻烦。宁乡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小学开学缴费微信支付,家长精准关联学生信息、教育和物价部门在后台精准联审缴费项目、精准监督乱收费。
大数据管理让群众更具幸福感。智慧教育“明厨亮灶”项目实现了对全市所有学校、机关和社会餐饮企业厨房的透明管控,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智慧交通完成宁乡大道、金洲大道等城区主干道绿波带建设及150台绿色公交、600路视频监控、150套支付系统的安装、调试及上线运行,真正实现了出行、支付全程无忧,缓解了出行堵问题。
大数据管理让监督更加有效。宁乡智慧纪检“3+1+5”平台收录30个市直相关民生部门共78项民生资金、534个民生项目、287万多条个人发放数据,涉及各类民生资金7.32亿元,实现了民生资金和政府投资项目、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监督领域的有效监管。
一个理念让“服务全开放”
让市民点赞的,不仅仅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还有城市管理者的理念创新创造。“今年是宁乡改革攻坚突破年,要从基层群众关心的问题上找出路、找办法,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以实际行动增强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2018年2月,宁乡市委书记周辉的一席话点醒了宁乡城市管理者。
“大家都多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不便利的地方可以在手机端实现。”一则征集智慧应用的通知在宁乡智慧办内部群里引起热议。“家里老人每年都要做一次养老金领取信息核对,坐车到办理点拍照太麻烦了,能否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在手机端操作”“炭河里景区游客很多,每次出门前都怕排不上队,能否把平安城市的实时监控视频画面向市民开放,让大家出发前就知道景点的人流状况”……一项项建议都被技术人员认真收集、整理,于是针对老年人养老金领取审核的“智慧眼”小应用、针对宁乡热门景点的“智慧旅游”小程序成了技术人员攻克的一个个新目标。经过反复摸索、技术攻关后,这些应用和程序都将在近期陆续上线,服务于宁乡市民。
“政府管理看大屏、服务群众看小屏”。2018年,宁乡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手机小屏上发力,对申请材料明细、标准明确、易电子化的事项,通过系统对相关数据与量化的审查标准进行比对,数据库自动识别,实行“受理零窗口、审查零人工、领证零上门、归档零材料”,引导群众自助办事。如12345市长热线归集了宁乡市除110、119、120外的39条服务热线,如应急办、渔政执法、物价举报、环保投诉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微信反映,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及时定位、随手拍照记录现场,工作人员也能第一时间更精准地找到咨询者。
创新的理念、灵活的机制、先进的技术,让宁乡的“互联网+”智慧生活生机勃勃。
(本报记者 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