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这句话当作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要求之一。作为新时代的重大命题,“美好生活”拥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关于什么是美好生活,各个时代的人们有着各种追求和想象,如《诗经》中的“乐土”“乐郊”,《礼记》中的“大同”“小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杜甫诗中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则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新时代里,美好生活既是一种理想的表述,更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存在,是可感可亲的、可以拾阶而至的状态。
美好生活的历史性、具体性、发展性,决定了美好生活的阶段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告诉我们,要把美好生活和发展的阶段性结合起来,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幸福美好生活,认识到现阶段的“美好生活”就是“小康生活”。
如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全面”,小康生活既是物质上的小康,也是精神上的小康;既是经济的小康,又是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全面小康。美好生活也是一个总体概念,既要有物质方面的富足,也包括人的精神生活层面和社会层面,是人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内在精神的充盈,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都过上“小康生活”是党和政府对13亿人民的庄严承诺。但美好生活从来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民主是否健全、法治是否完善、公平正义是否到达每一个角落,安全、环境是否能让每一位群众放心,这些都需要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打赢一场场攻坚战,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秘诀”就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理解人民真正的需求。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原因就在于永远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苦干实干、永不停歇,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负责,永远做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捍卫者、奋斗者、奉献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走好以人民为中心、迈向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