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长镜头】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近年来,村里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建了600多个蔬菜大棚,人均年收入达2.7万元,吸引了大量在外打工的人员回村创业,甚至有了‘棚二代’。”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耿遵珠代表说,如今,村民们全部搬进了居民楼,可享受文化、养老等一条龙服务,百姓的幸福感越来越高。
江西省赣州市市长曾文明代表认为,当前,由于历史、地理区位等原因,一些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依然不足,优势不够明显。应结合各村具体实际情况,对村庄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做大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同时,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委员表示,增收增效、过上体面生活是农民最大的心愿。当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益低,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走向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艺术馆馆长安际衡代表认为,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茂初委员表示,我国高等学校绝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远离县镇乡村,不仅难以直接服务于乡村,而且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思想意识差距。应选择若干个人口大县、特色县,试点建设以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学校。“在县级区域建立高等学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流动,可促进人口的流动,间接带动县镇乡村活力的提升。”钟茂初说,大学所在地的乡村,可成为大学相关专业的调研基地和实践基地,从而使大学与乡村民众之间形成长期的交流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城乡融合、消除城乡隔阂。
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有一些农村地区因受资金、技术,以及居住条件、地形地势等因素影响,存在着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水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水污染物排放量超过50%,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委员说。对此,南存辉建议,应完善财政补贴投入机制,设立长效管理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给予资金支持;同时,推广分散式、低成本、易维护的农村污水治理技术,将污水处理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探索一种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如今,号角已经吹响,随着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开展,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会实现。
(本报北京3月15日电 本报记者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