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会场】
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一位是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村民李秀梅,他们曾在澜沧县扶贫种植基地相识,如今都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重逢。两人一见面就聊起了如何履职、如何扶贫。
“我第一次当代表,还有许多方面跟不上。”李秀梅腼腆地请教。
“不要急,多学习,回到家乡把大会精神宣传贯彻好!”朱有勇鼓励她。
“我们想种植三七,不知道怎么种。”李秀梅又说。
“找松树林在林下种植三七,每公斤2000多元,我介绍你今后去学习林下种植三七。”朱有勇耐心指点。
“您来村里教大家种的冬季马铃薯亩产两三吨,每个重七八两,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马铃薯!”李秀梅感叹说。
“当然啦!冬季马铃薯是我们推广的扶贫项目,只有云南能种,现在北京人吃的多数新鲜马铃薯都是云南产的。”朱有勇说。
30多年来,朱有勇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造福了上亿农民,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了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近几年朱有勇团队在云南山区推广冬季马铃薯1000多万亩,使冬季马铃薯成为山区农民的一大致富产业。
2015年以来,澜沧县成为中国工程院的结对帮扶脱贫对象,朱有勇联合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50名云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博士参与扶贫,他大半时间在村里度过,被称为“农民院士”。2016年冬天,朱有勇团队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帮扶拉祜族村民试种100亩冬季马铃薯,平均每亩收入9000元。去年冬天,朱有勇团队在澜沧县6个乡镇推广种植冬季马铃薯2000亩、林下中药材1032亩,其中就有李秀梅所在的勐朗镇勐滨村爱永村小组。
“扶贫要扶志也要扶智,我们在澜沧县职业学校办了4个农民培训班,教授中药材种植、马铃薯种植等技术,6个专家教1个班,去年免费培训了240名村民,在田地里教他们种植、管理、采摘和销售,还给他们发补助,种植好的有奖励,脱贫效果很好,有的村民回家就种了70亩林下三七。今年准备再培训500人,明年培训1000人。”朱有勇说。
李秀梅开心地告诉记者:“非常感谢他们教我们实用技术,希望他们可以培训更多的村民,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我今年冬天准备把家里的两亩地全部种上冬季马铃薯。”
(本报记者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