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09日 星期五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回应经济热点问题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09日 12版)

        会后,杨伟民委员回答记者提问。本报记者 周官正摄/光明图片

        【新闻发布会】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推动中国经济提升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哪儿?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3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第二场记者会,邀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晓炼,农业部原副部长陈晓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答记者提问。

    谋发展,为高质量转变留出空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比去年6.9%的增速有所下调。对此,钱颖一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都是预期目标,不是计划目标。今年6.5%的目标与去年设定的预期目标持平。与往年不同的是,十九大确定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这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今年的预期目标比去年实际增长低0.4个百分点,是为转变留出空间。

        目前全国十余个省份下调了2018年经济增长目标,钱颖一认为这是地方政府适应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变化。虽然预期目标低了,但是工作压力和挑战更大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那么,稳中求进是否意味着经济增长趋缓不可避免?”在记者把问题抛出后,杨伟民表示,稳中求进要作为整体来把握,各项工作都要坚持稳中求进,核心要义是遵循规律,把握好度,既不要盲目冒进,也不能无所作为。“在质的提升阶段,增长速度下行可能是一个必然趋势、必然规律。趋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在某些时点有一些起伏,都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惊慌失措,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朝着高质量发展这个大方向持续努力,这就是稳中求进的要义所在。”杨伟民表示。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杨伟民认为,衡量高质量发展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一是效率要高,生产要素投入后要有效率,包括资本、劳动、资源、能源、环境、数据生产等要素的效率要高;二是效益要高,投资要有回报,企业要有利润,员工要有收入,政府要有税收。

    促改革,品质革命激发创造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宁高宁认为“品质革命”的提法非常必要、非常及时,指出了中国目前制造业比较核心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规模较大、成本较低,但是品质、技术水平、科技含量、附加值都还需要提高。”宁高宁表示,“今天中国市值最大、做得最好的企业都是因为技术,这对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他相信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有可能像互联网技术应用一样,在几年内有很大提升,中国人的创造力很快会显现出来。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宁高宁认为,国有企业有巨大的产业主体,在提供就业、增加税收、实现保值增值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净资产回报率还不高,创新能力和引领能力还不够强,要用更多智慧、更多政策安排和更大勇气来推进改革。他指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企一要进行股权改革,即混合所有制改革;二要进行战略调整,从内部管理效率决策系统到薪酬评价体系都要改革;三要提升人的能力。他专门提到中信收购麦当劳的事情,并表示,“有中国人,什么奇迹都可以发生,预祝国企奇迹发生”。

    防风险,不让“黑天鹅”飞起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胡晓炼提到,一些大的金融控股集团在经营中出现一些违法违规问题,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必须及时消除,不让“黑天鹅”飞起来,也不让“灰犀牛”冲出来。她建议,监管机构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强化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上;对于监管的空白点要及时弥补,消除灰色地带;监管要有效协调,一种金融行为要有一个监管标准。

        “三农”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陈晓华提到现阶段农村的劳动力确实在持续减少,一些村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他分析,一方面,这是城镇化的一种必然结果。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城镇化率达到70%以前,都出现过农村人口外流的现象。近5年,我国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累计8000万左右,他们由农民变成了城镇的居民。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村人口转移、进城落户还会增加,这也是客观趋势。另一方面,要积极对待这一状况,首先要通过“留”和“引”大力培育新主体和新农民,通过各类培训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各种政策把外出的能人引回来,把城里的人才引进来;其次要优化村庄布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条件。

        (本报记者 温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