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是湖北省首批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学院2012年提出建构“三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经广泛调研、科学研究和学校批准,最终在2013年新修订的新闻、播音、编导、视传等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得以全面实施。通过几年的运行,该教学体系产生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并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其研究性总结《新闻传播类专业“三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被评为2018年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三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形成
新闻传播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由四大实践教学序列构成:一是暑期实习实践序列,包括一年级暑期的社会调查、二年级暑期的中期实习、三年级暑期的毕业实习;二是课内课外的验证性实习、实验、实践序列;三是学科竞赛序列;四是创新创业序列。
在实施路径上,该体系依次构建了“双融式”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双主式”实践教学的方法体系和“双联式”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简称“三双式”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双融式”,是指实践教学既要与业界的前沿运作融合,又要与所在高校的办学特色融合,以此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一方面,严格按照《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坚持专业本色,努力做到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与业界运作前沿“双接轨”,让师生从宏观上了解媒体的体制机制改革,从中观上知晓媒介融合的现实情况,从微观上熟悉业界的采、写、编、评、摄、录、制、播等实务操作流程。另一方面,各专业均打“体育传播牌”,通过普遍开设《体育社会学》《田径》《足球》《篮球》《网球》等体育必修课,《体育深度报道》《体育解说评论》《体育节目制作》等专业选修课,以及与主流媒体合作,共同完成大型赛事的媒体运行服务工作,来凝练专业特色。
所谓“双主式”,是指实践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此构建实践教学的方法体系。实施“双主式”实践教学方法的前提,是要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有三:一是注重引进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全院有三分之一的教师从媒体引进而来;二是积极开展“双跨工程”,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到媒体挂职锻炼;三是聘请媒体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
所谓“双联式”,是指由武体新闻传播学院牵头,联合多校新闻传播院系共同建设省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与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以此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实现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目标。2013年,联合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昌首义学院三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湖北广播电视台共建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一个“4+1”合作模式。2015年,联合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校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功申报新闻传播学湖北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张德胜教授。这两个平台以我为主、联合共建,以新闻传播学核心课程改革为目标,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现教学成果的共建共享。
2016年3月,张德胜撰写的论文《新闻传播学“三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公开发表,这是对本成果的理论总结。同年底,该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2018年2月,《新闻传播类专业“三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荣获四年一度的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三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突破与创新
“三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主要解决了四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一是解决了理论与实践、学界与业界相互结合的问题。本体系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了教师的业界经验,由此整体带动了学生的实践成长。
二是解决了同一学院不同专业的相互融合与特色凝练问题。学院为四个专业设计与实施了共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专业融合。同时,学院内各专业在选修课和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体育学院的优势资源,彰显了体育传播特色。
三是解决了校企(媒体)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问题。学院和媒体每年互派骨干到对方单位挂职锻炼,实现了学界与业界的无缝对接。学校与华视传媒合作,共建华视传媒学院;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腾讯体育等媒体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四是解决了校校合作、共建共享问题。省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现已成为学用结合、开放创新的人才培养摇篮,“湖北名师工作室”也已成为跨校合作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三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实现了三大创新
第一,通过顶岗挂职,形成体育传播优势,实现“双融式”实践教学内容的落地与深化。顶岗,是针对学生而言;挂职,是就专业教师和业界人士来说。与一般实习实训以学生校内演练、校外见习为主不同,该项目成果强调学生顶岗实习,特别每逢世界杯、奥运会、亚运会、欧洲杯以及在国内举行的大型国际赛事期间,派出学生到主流媒体顶岗实习,独当一面;同时,与媒体开展“双跨工程”,一方面派出教师到媒体挂职,另一方面吸收媒体人士到学校挂职,共同培养“双师型”人才。通过这两大举措,形成体育传播优势,真正把融入体育和融入业界这两项内容落到实处。
第二,通过以赛带练,彰显艺术创新特色,实现“双主式”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更新。以赛带练,是指通过比赛来带动实习实训。鉴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较多,该项目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不同专业的品牌赛事,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齐越节、夏青杯、校园金话筒大赛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广赛、时报金犊奖大赛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以及各专业学生协同参与的国内外各种微电影大赛等。所有的大赛,都是对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更新。比如,荣获全国一等奖的微电影《倒糖人》,主创人员仅仅拍摄素材就往汉口跑了50多次,指导教师刘静还专门邀请华中科技大学何志武教授和湖北广播电视台石永军博士来校面对面讨论与修改剧本。
第三,通过以点带面,发挥试点学院效应,实现“双联式”实践教学成果的示范与共享。作为项目牵头单位,武体新闻传播学院充分发挥省级试点学院的先行先试效应,多次邀请全省试点学院负责人、省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负责人、省级名师工作室成员研讨与交流,将该项目成果向与会者分享,真正实现了实践教学成果的校内、校企、校际等不同层面与领域的共享。
“三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效与推广
一是校内自办媒体多元化,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现有的院报、官网、微信订阅号、微电影团队、节目中心等平台和团队,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运行模式,已构成一个准媒介集团,其影响力已从校内扩展到校外。
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为实践教学体系打下扎实的基础。近几年,从业界引进教师10名,每年至少派遣1名教师赴媒体挂职;聘请了宋世雄、徐济成、黄健翔、沙桐、洪钢等20多位知名媒体人担任业界导师。
三是实践教学特色鲜明,反过来促进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现已建设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分别获立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7年,新闻学专业被批准为“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培育专业,同时还承担了2017省级重大招标课题“湖北省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之研究任务。
四是实践教学推动融合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2%以上。学生频频在各项大赛中获奖,如学生丁小艺、张欣晨合拍的《倒糖人》荣获2016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电影类一等奖。另外,学生秦天荣获了2015年“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五是实践教学带动了科研,促进了学科建设。近几年,新闻传播学院共获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0项(大多数为体育传播研究),张德胜、李峰、张钢花申报的《媒体体育与体育媒体》项目荣获2016年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填补了学校该方面空白。学校继2014年成功申报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之后,2017年又成功申报了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六是通过培训、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了与媒体、政府、公司合作渠道。先后与新华社、央视、华视传媒、省市宣传部、武汉体育发展投资公司等单位合作,协助开展一年一度的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和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大型赛事媒体运行服务、体育展示与现场播报等工作。有多名学生被中国足协和中国手协聘为国家青年足球队和国家女子手球队影像分析科研教练。
七是跨校合作机制初见成效,正在发挥示范和辐射效应。几年来,先后有20多所高校到武体新闻传播学院参观访问。《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武体新闻传播学院的跨校合作,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新闻与写作》杂志2017年第5期专门刊发了题为“新闻院系路径选择:顶天立地与特色发展”的学术专访。 (张德胜 张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