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04日 星期日

    奋力开创民主法治新局面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工作回眸

    作者:本报记者 刘华东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04日 01版)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近160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按下表决器,高票表决通过修订后的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五年来,在这个神圣、庄重的会议厅里,一个个与时俱进的法律被表决通过,一个个事关改革和发展的议案被写进历史。

        这五年,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五年;这五年,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五年。

    维护宪法权威 彰显法治力量

        宪法者,政府之构成法,人民之保证书也。

        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举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

        回顾立法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二局局长万其刚表示:“五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广集民意,用不断完备法律的方式维护宪法的贯彻实施。”

        201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从提交议案到审议通过仅用3天,向世人宣告了我们共同的宪法信仰。

        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2018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进一步修订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规定各级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同时明确宣誓仪式应当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为了保证宪法有效实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国歌法、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等法律及决定、解释陆续出台。

        为了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环境保护税法、烟叶税法、船舶吨税法相继落地。

        为了维护宪法权威,全国人大常委会重拳整治辽宁拉票贿选案,依法确定45名拉票贿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当选无效。

        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维护宪法权威,彰显法治力量,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在依法治国的前进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 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缩影。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九届三中全会擘画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蓝图,将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向新高度。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关于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关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改革期间暂时调整适用相关法律规定的决定,关于延长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期限的决定……一系列决定和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完善,勾勒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先行,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的剪影。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作出改革决定和授权决定,为改革提供保障,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副巡视员刘运龙说。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效果好,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为更好保护公民民事权利,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经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围绕构建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核安全法等法律,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框架基本构成。

        在文化立法领域,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弥补了文化领域立法少的短板。

        修改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烟叶税法、船舶吨税法,为市场经济的繁荣兴盛提供完善的法治保障。

        数据显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5部,修改法律127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6件次,作出法律解释9件,交出了亮丽成绩单。

        “这五年的立法项目都是关系国家大局、关系改革大局、关系发展大局,所以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在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法律体系的过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备案审查室主任梁鹰说。

    回应民意 人大监督不是橡皮图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2017年6月28日,杭州市民潘洪斌的一封信,让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对《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的备案审查,最终使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对《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进行修改。普通市民的一封信撬动了一部法规的修改,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工作的一个缩影。

        截至2017年12月上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收到各类审查建议1527件,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共接收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4778件。

        对存在问题的法规和司法解释亮剑,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应有之义。“过去五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取得突破性进展,得益于五年来不平凡的大背景,是过去党和国家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人大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梁鹰表示。

        在回望成绩的同时,梁鹰也深感重任在肩:“下一步,凡是国家机关出台的政策、制定的文件,凡涉及宪法问题的都有可能要事先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合宪性审查。”

        执法检查是行使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以往“谈成绩、谈做法多多益善;谈问题一带而过,干脆避开不谈”的问题,创新方式方法,拓宽了执法检查的渠道。

        到电动车生产厂家暗访,去拥堵的路段体验,去电动自行车、老年代步车销售门店了解情况,实地考察交警、辅警执法现状,当面听取出租车司机、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一线执法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执法检查中,这些“接地气”的检查手段让检查组沉了下去,让问题浮了上来。

        委托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对120个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进行远程渗透测试和漏洞扫描、委托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民意调查、聘请21名网络安全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网络安全法和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的执法检查,开创了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执法检查的先河。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人大搞监督实实在在的工作,是人大监督选题和计划的重要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巡视员傅文杰说。

        检查26部法律和1件决定的实施情况、听取审议“一府两院”83个工作报告、作出7个决议、开展15次专题询问和22项专题调研……全国人大常委会驰而不息,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与时俱进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加强人大自身建设方面,也不断迈出坚实步伐,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与时俱进。

        2015年6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统筹修改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重点对县乡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代表选举和代表工作等方面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推动基层国家政权建设和完善。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占我国五级人大代表总数的95%,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和人大代表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基层国家政权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重要任务。

        无论我国民主与法治的坐标轴如何延展,其原点始终是人民。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2014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要让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五年任期内都能接受一次学习培训。

        加强代表思想政治作风建设、提高代表依法履职素质能力,全国人大常委会扎实开展代表学习培训工作。五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配合中央组织部组织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初任学习的基础上,先后举办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22期,5520人次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学习。

        “选民不知道选了谁,代表也不知道是谁选的”,这是困扰人大工作多年的两个“不知道”。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并落实了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常委会委员联系代表制度,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如果人民群众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身边就存在着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他们的愿望能够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主要民主渠道进行有效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就容易得到实现。这也有利于扩大人民的有序参与。”万其刚说。

        此外,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推动建立了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工作平台和网络平台,健全代表意见建议处理反馈机制……实践充分证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即将召开,新时代的盛会举世瞩目。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凝聚人民创造伟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在实践中与时俱进,迈上新征程,呈现新气象。

        (本报北京3月3日电 本报记者 刘华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