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干部】
正月里,黑龙江齐齐哈尔甘南县兴十四村年味正浓。老百姓的日子,就像家家户户楼前挂起的大红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虽然叫“村”,但这里一点过去农村的样子都没有:整洁宽敞的水泥路,红瓦白墙的别墅区,现代化的医院、学校、宾馆、体育馆一应俱全,一座座工厂楼宇林立。
“村里仅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余人都在村办企业上班。孩子上学从幼儿园到高中不出村、村民就医不出村、养老不出村,农民离开土地不离开家乡,在家门口打工,就地城镇化,顾家挣钱两不误,从根本上解决了空巢老人孤独无依、留守儿童失学、年轻人两地分居离婚率升高等社会问题。”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骄傲地向记者介绍。
满面红光,说话干脆,精神矍铄,付华廷丝毫不像已是70岁的老人。
“虽然到了这个岁数,还一身病,但我不服老,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得干,让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付华廷说。
这是他当年对乡亲们暗暗许下的誓言,也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付华廷7岁随父母从山东来齐齐哈尔兴十四村,当时的兴十四,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是个穷到底儿的“三无村”。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饥饿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1972年,23岁的付华廷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暗暗下定决心: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乡亲们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上任初期,为让乡亲们吃饱肚子,付华廷四处凑钱到国营农场买羊、买猪、买牛、买马发展畜牧业。村里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因没指标买不到拖拉机,他四处凑钱买拖拉机零件,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从省、市、县和双河农场背回来1000多个零部件,组装成全村第一台拖拉机,开垦了4000多亩地。为发展村办企业,付华廷坐硬座跑北京、跑上海、跑哈尔滨,饿了就啃大煎饼、渴了就喝卫生间的凉水……
46年,青丝变白发,青年到暮年。在付华廷的带领下,兴十四村发生了巨变。当年的“三无村”“三靠村”已发展成为人均收入7.6万元,拥有35家企业、22亿元总资产的“龙江第一村”、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按照村里的总体规划,这几年我们又新建34栋公寓楼、52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车库、仓房、商服,完善上下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村民实行退休制,享受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享受吃粮、吃水、物业管理、合作医疗和学生上学等‘十免费’待遇,无论是种地户还是上班族,户均资产达到百万元的占50%以上。”付华廷说。
兴十四村富了,付华廷依然保持着党员的本色。他每个月总是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资捐给村里,5年共计捐款5万多元。这几年,市县先后奖励给付华廷的招商引资奖金达256万元,还有他多年来的劳模补助、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讲课费等累计10多万元,他一分钱没要,全都交给村里用于公益事业。
“请客不到、送礼不要、家属和亲友不搞特殊化。”在村里,付华廷对自己和全体党员干部“约法三章”。随着中心城镇建设的加快,近年来村里每年用于小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达几亿元,全部实行招投标,透明公开。
在付华廷的影响下,兴十四村“两委”班子成员人人都是顶梁柱,敢碰硬、敢担当。村里每次换届选举,从不设候选人,都是一张白纸发到党员手中,愿意选谁就写谁,村党总支主要成员连续近40年当选,付华廷更是连续46年以高票当选。
在兴十四村了解付华廷的人都知道,他一生“三不图”:一不图当官、二不图发财、三不图荣誉。县里多次要提拔他,都被付华廷婉言谢绝了。
“给官不要,有钱不挣,傻。”很多人这样说。“所有的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给我的。只要我活着干一天,就要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共产党好。”付华廷这样告诉自己。
马上开春了,付华廷又开始为村里今年要开展的产业项目奔走操劳。“现在,农民面对的是市场,需求行情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转变思路,从高产量向高品质调整。搞农产品加工,与市场对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付华廷思路清晰。
(本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