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2日 星期四

    县级职教中心,乡村振兴不能少了你

    作者:张志增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2日 14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教改透视】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现有1800所县级职教中心大有可为。它们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开展“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抓住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县级职教中心必须担当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1、不叫“学校”叫“中心”

    联合办学重在资源整合、效能提升

        县级职教中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教育改革的产物。1987年年初,原国家教委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探索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路子。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效益,河北省提出了集中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县级职教中心的设想。1990年,获鹿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初步建成,不久改名获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它把原有的县职业中学、农业中学、农民中专、技工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卫生学校等融为一体,实行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多部门联办的管理体制,既实施中等职业学历教育,也利用师资、技术、设备等优势,开展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科学实验、生产经营示范等相关工作。

        1991年,河北省政府决定全省每个县(市)都建立一所职教中心。到1995年年底,河北省139个县(市)的职教中心先后分三批全部建成。此后,在国务院和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支持下,各地学习和借鉴河北经验,先后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目前,全国共有县级职教中心1800多所,县级职教中心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

        县级职教中心之所以叫“中心”而不叫“学校”,一是因为实行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联合办学的体制,二是因为具有综合化、多功能的特点。多年来,许多县级职教中心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已经逐步成为人才培育中心、文化传播中心、经济咨询服务中心、农业科学实验和技术推广中心。

        实践表明,县级职教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是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三教统筹”及“农科教结合”的思想和经验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县域各类国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效能提升的必由之路。

    2、直接面向农民群众

    扶贫、扶智、鼓精神,一个都不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关键在人,必须充分发挥千千万万乡劳动者的主体作用。县级职教中心就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在乡村振兴中是大有可为的。

        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县级职教中心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流动不平衡,包括县级职教中心数千万毕业生在内的农村大量高素质年轻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聚集,导致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奇缺,老龄化、兼业化、空心化现象特别是“谁来种地”问题日趋严重。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县级职教中心更新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既积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发挥促进作用,更注重为当地骨干产业、特色产业及“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满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一些县级职教中心坚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原则,在进一步办好学历性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大量举办非学历的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在乡农民技能培训。还有一些县级职教中心积极探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与路径,主动面向回乡退伍军人和返乡农民工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有条件的还与相关单位联办广播电视、函授、网络等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和务农兴农的经营管理与服务队伍,积累了许多有价值、可复制的经验。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党的十九大将高中阶段教育由十八大的“基本普及”调整为“普及”,并明确要求“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是我国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各地扩建、新建了大批普通高中,但是事实证明,只靠普通高中是难以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统计数据显示,各地县级职教中心来自农村的学生长年占比90%以上,招收本县(市)的初中毕业生长年占比30%以上甚至超过50%,有的还招收了外县(市)一些农村初中毕业生,有效地推进了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为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县级职教中心应当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强吸引力,努力把所有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招收进来,同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通过与各类高等学校对口合作,为有升学意愿的毕业生创造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和机会,切实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和新增劳动者受教育程度。

        推进农村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职业教育这个与经济社会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明确提出,应将技术和职业教育视为“有助于减轻贫困”的一种方法。2005年,国务院也提出要求,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许多县级职教中心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员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行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教学、精准就业,不仅极大限度地开发了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优势,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员通过获得一技之长尽快就业或创业,实现限时脱贫“消化存量”,还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的有机结合,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学生克服等、靠、要思想,实现阻断代际传递“防止增量”。县级职教中心激发受教育者的内生脱贫动力,进而学习技能依靠劳动走上致富之路,既是职业教育实施精准扶贫的优势和特色,也是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出于多种原因,一些农民虽然收入增加了,但是集体观念淡薄了,理想信念模糊了,农村原有的铺张浪费、打架斗殴、偷鸡摸狗、求神拜佛等各种陈规陋习并没有消失,“黄、赌、毒”等文化垃圾依然在滋生蔓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许多县级职教中心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种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学之中,促使学生逐渐领悟、理解、接受和践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一些县级职教中心精心谋划以地方戏曲、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要载体,以民主、法治、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专业及课程,面向社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科学普及、技能拓展、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还有些县级职教中心设立民俗博物馆,组建农业文化社团,组织农民才艺竞赛,展示美丽乡村魅力,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深化农业产教融合。多年来,许多县级职教中心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生产大户和农民生产合作社等开展密切合作。如河北省一些县(市)职教中心20世纪90年代起就实行“上挂、横联、下辐射”“依托专业办实业,办好实业兴产业”;有的还引企入校,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的相互结合,既促进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有的县级职教中心还与有关单位联合设置专门的农业咨询机构,免费为农民编发活页学习资料等,或开发应用手机即时通讯软件,为农民随时讲解对应的农业市场新信息、农业生产新技术等。在新形势下,县级职教中心吸收有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教育的资源共享与责任共担,促进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农村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实现农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开创我国产教融合的新局面。

    3、多功能发展

    统筹改革需要切实措施

        20多年来,县级职教中心从无到有,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招生难、就业难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办学资源整合不到位,多功能作用发挥不全面等等。为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担当新使命、实现新作为,亟须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

        落实政府统筹职责。将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分级管理、县级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落实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督导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清理整顿一校多名、一校多牌现象,支持地级区域通过合并、划转、置换、联办等方式调整各县职教中心的专业布局,鼓励县级领导兼任职教中心校长或办学委员会主任。建立县域高中阶段统一招生平台,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各级地方财政列支专项经费,对县级职教中心建立涉农实验实训基地和开展涉农培养培训工作给予重点支持。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阵地,整合利用各部门各系统培训项目及资金,形成发展的合力。加快构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和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村成人学校和各类优质教育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其中条件完备的乡镇成人学校和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可以改制为职教中心分校,由职教中心统筹管理。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落实国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完善经费使用情况监测制度。中央、省、地市财政应列支专项经费,支持县级职教中心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按照城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标准,制定和落实县级职教中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县级政府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教中心的比例不得低于30%,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经费用于县级职教中心的比例不得低于20%。县域企业按工资总额1.5%的比例缴纳职工培训费,用于县级职教中心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县级职教中心免学费和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资助政策覆盖面。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对与县级职教中心合作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采取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措施。参考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标准和生活补助标准,建立涉农职业教育公益购买制度,支持县级职教中心通过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确保县级职教中心经费专款专用,无挤占、挪用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下放教育管理权限。县级职教中心应实行教师弹性编制制度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用人制度,要允许县级职教中心在编制20%限额内根据需要面向社会自主聘任教师。鼓励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员到县级职教中心担任专职教师,工资待遇就高不就低。对县级职教中心专任教师职称评定给予政策倾斜,提高县级职教中心教师待遇。给予县级职教中心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培训收费、绩效工资发放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对不同专业人才实行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把教学活动与企业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推行学分制、学分银行等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通过送教下乡、工学交替等形式完成学业。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模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实行分类指导。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基础条件有很大差异,因此各地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要鼓励县级职教中心围绕乡村振兴大局,实现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示范等多功能发展,同时支持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的县级职教中心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合理选择,提高教育资源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张志增,系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