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万家团圆时】
大年三十,中国人全家团圆的日子。每到这个日子,记者都不由牵挂起江苏省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的老人们和院长李银江。今天,记者第五次踏进这所敬老院。
李银江变了
刚进敬老院大门,李银江便如同老朋友般迎了上来。记者发现他两鬓已然爬满银丝,额头上的皱纹似乎也比前几年深了许多。他笑着告诉记者:“过了春节,我就61岁了。”
看着老态尽显的李银江,记者不由得想起3年前第一次来到桂五敬老院时,老人们亲切地将这位院长唤作“小李”,吃饭、睡觉、洗澡,都有小李照料伺候。记者问他打算何时退休,他说:“我退休了,满院的爹妈谁照顾?”一句话道出了这位敬老院院长的孝与忠。“小李”虽然成了“老李”,但是他打算一辈子照顾老人。
2017年,李银江多了一个新身份:党的十九大代表。李银江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成为党代表是我的荣幸,但我桂五镇敬老院院长的身份一直都在,只要村里还有孤寡老人,我就得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有了新的身份,李银江在养老工作上也有了新思路。他在敬老院组建了养老党支部,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托养中心和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承担起全镇的养老工作。“全镇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5892人,我要为他们创造更幸福的晚年生活。”李银江说。
敬老院富了
30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小李”变“老李”,敬老院却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富有。
正午时分,敬老院里温暖如春,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开心的笑容衬着香喷喷的饭菜,浓浓的年味儿充盈了整个院子。
“快来吃包子!热乎着呢!”刘素珍老人把包子递到记者手中,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整洁的院落、新建的食堂和活动中心,还有专门的房间可以看电影,睡着席梦思的床,吹着空调,70多位老人在这380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安享他们的晚年生活。
谁又能想到,这是32年前29岁的李银江受命在荒地上建起的一座不到200平方米的敬老院。一无钱,二无人,李银江把家搬到工地,亲自扛木材、砌砖头,他亲手为孤寡老人建起了一座避风的港湾。
从“荒地”变为“港湾”,李银江自有他的“窍门”。在敬老院的后面,李银江开出了几处荒地,开办“农疗园”——一处种粮,一处种菜,一处养鱼,发展院办经济。
2017年一整年,敬老院院办经济的收入达到了惊人的86万余元,从起初的需要政府资助,到现在的自给自足,这其中的酸楚或许只有“老李”自己才能体会。
老人们精神了
敬老院从贫困走向富裕,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起来。
去年11月,郑发青曾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到了敬老院,在李银江的贴心照料下,郑发青的身体一天天康复,渐渐能下床走动,偶尔还能在院子里溜达。“身体好了,小李担心我无聊,还特地教我打牌,现在脑子也灵活了。”郑发青笑着说。
在李银江看来,老人们的幸福晚年不仅要生活好,更要精神好。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他在敬老院新建了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囊括了看电影、下棋、唱歌、跳舞等各种休闲活动。“我们放的电影与大城市同步,前几天大家还一起看了《芳华》。”殷华明老人说,感谢小李让我们这些丘陵山区的老年人能与大城市的年轻人共享最新电影。
看着满院欢乐的场景,记者不禁感慨,自己快60岁了,也将变成老人。随着中国步入老年社会,如果所有的老人都像敬老院的老人们一样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那我们还会怕老吗?
(本报盱眙2月15日电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