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2017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8.59万亿元,增长7.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6%和8.8%……近日,江苏省“两会”晒出2017年度百姓“幸福账单”,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数字绘就实实在在“富民经”。
怎样带领百姓向幸福出发?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聚焦富民,不断增强江苏百姓获得感,要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加法”,即提高收入、增加福祉;“减法”,即减轻负担、减少烦忧;“乘法”,即充分释放富民的乘数效应;“除法”,即破除影响富民的制约和束缚。
加法: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走进江苏省常州市朱林镇黄金村,来这里采购有机软米的车辆络绎不绝,一个月销售能达到1000吨。
“我种了20亩有机稻米,每亩少说也有1万元收入,去掉一半成本,我一季就能赚10万元。”村民窦再荣欣喜地说。
黄金村地处茅山老区,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而如今,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一村一品”有机稻米种植,老区人民建设出了真正的“黄金村”。
“对于我们村村民来说,要致富,离不开土地,离不开水稻。”黄金村党总支副书记严清华表示,黄金村迁并空心村4个,实现土地流转1800亩,建立有机稻米基地1000亩,探索“生物种田”模式,并引进专家团队指导村民研种“黄金村”牌有机软米,还成立了黄金村金土地合作社。
眼下,黄金村也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村里建成电商销售平台,带动村民开设网店,年销售农产品400多万元。
在江苏,像黄金村有机稻米一样,无锡阳山蜜桃、盐城大丰荷兰花海、连云港东海草莓……众多优质农村品牌成为香馍馍,百姓的钱袋子也随之越来越鼓。
减法:小康路上让百姓少“掏腰包”
政策富民还要减负。位于南京下马坊的金幸仁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价格公示液晶屏甚为醒目。目前,江苏共有1406家这样的平价商店,2016年累计销售平价蔬菜、粮油肉蛋6.1亿公斤,为市民减少支出5.9亿元。
做好富民“减法”,既要减少百姓基本生活支出,也要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上让百姓少掏腰包。
“对于低收入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短期内会因学致贫。而当学生毕业后,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就好转了。这短短三四年,政府一定要帮他们撑过去。”泗阳县委书记徐勤忠说。
据悉,从2016年开始,宿迁市泗阳县对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给予每人6000元补助。此外,入学后每人每年还有1000元的补助。
在“减法”中体现“加法”,一系列举措也在发力:出台“富民33条”政策,确保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公共服务最大普惠,75%以上的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到2020年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乘法:找准富民“加速因子”
“加减法”让百姓有钱可赚,创业富民“乘法”则让百姓日子更红火。
走进盐城市盐都区野绿芳地蔬菜家庭农场内,农场主夏卫红正在给当地20多名农村妇女讲解蔬菜采摘方法。夏卫红是一位回乡创业的女大学生,2013年5月,她与丈夫范延荣回到家乡,创办了野绿芳地家庭生态农场,开展了草莓采摘、葡萄、水蜜桃由客户预定、代管、代采摘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法。
目前,农场兴建标准蔬菜大棚450座,年产各类蔬菜2500吨,年创利百万元,带动当地100多名农村妇女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伙儿富才是真的富。南京麦浦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晓毅吸纳当地106户低收入农民为社员,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溧阳海斌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海斌,吸纳104户社员,带动当地农户平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成为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除法:“不见面”审批为百姓铺好“富民路”
办理政务业务时间长、收费多、跑腿多,曾是很多老百姓富民路上的“绊脚石”。现如今,在江苏,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申请营业执照。
在南京市栖霞区,居民徐燕向记者展示了她在线申请的营业执照。去年,她在家点开栖霞区“市场主体不见面审批系统”手机客户端,根据提示提交了营业执照申请材料,经过身份核对,不到20分钟,营业执照就批下来了,并快递送上家门。徐燕这份“不见面”审批的营业执照是江苏省推行“不见面”审批制度的缩影之一。
“不见面”审批是江苏省打破体制枷锁,发挥“除法”富民效应的重要举措。去年7月,江苏省首批11458项“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在江苏政务服务网正式公布。这些覆盖教育医疗、农业生产、企业登记、税费征收等审批(服务)事项,今后可上网查询,通过网上申请审批、快递收寄服务轻松快速办结。
迄今,江苏“不见面”审批覆盖面已超过90%,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企业和百姓的获得感也进一步增强。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徐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