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10日 星期六

    为了和平,扬帆起航

    ——第23届冬奥会开幕的感人瞬间

    作者:本报记者 侯珂珂 王东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10日 04版)

        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本报记者 王东摄/光明图片

        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烟花表演。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摄

        平昌冬奥会主火炬点燃。新华社记者 丁旭摄

        寒冷抵不住温情,和平托起梦想。

        在成功举办1988年汉城夏季奥运会的30年后,第23届冬季奥运会的圣火9日晚在韩国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点燃。时隔12年,朝韩奥运代表团再度会聚在同一面旗帜下,寒冷的平昌化为和平的“信使”,在历经重重困难和挑战之后,朝鲜半岛和奥林匹克大家庭相聚在五环旗下。

        和平——奥运精神永恒的主题,当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2925名体育健儿齐聚一堂,凛冽的寒风在和平的气息中止步,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向世界传递了携手共进,点亮世界未来的信心。

    1、用民族故事表达和平

        体育始终与和平息息相关。圣火之下,人们暂时忘却分歧,转向竞技的赛场展开友好的比拼。文艺同为和平的使者,通过文化的传输,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民相互融合。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中央,江原道上元寺那口近1300年历史的巨大铜钟矗立在静湖中,这口“和平之钟”浑厚的声音穿透已被“冰冻”的体育场,一呼百应,从首尔普信阁到京畿道临津阁,再到江原道月精寺……和平之声响彻韩国,唱响平昌冬奥的和平史诗。

        5个身着蓝白黑红黄外套的孩子在雪地开始了探险之旅,衣衫的颜色分别对应构成宇宙的五元素——金木水火土。当孩子们进入一个五彩的神话世界后,布满花朵、松树、海草,蝴蝶翩跹、喜鹊轻唱、仙鹿雀跃,传说的神鸟凤凰、半人半鸟的仙人也出现了,大地一片祥和,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大神兽守护着孩子。体育场上空的光线组成了璀璨的“天宫星图”,代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从高丽王朝流传至今的长鼓声划破平昌的夜空,到白衣老叟出现,吟唱着《旌善阿里郎》,直至竹筏载着孩子们来到“时光之门”,两个多小时的时光之旅结束时,孩子们手持蜡烛回到现在,用这个韩国最传统的方式祈福。随着烛光在场内传递,舞台被点亮,烛光汇成和平鸽形象,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同唱起“和平之歌”——约翰·列侬的名曲《IMAGINE》,祈祷地球和平。

        “我们想让世界了解韩国文化,一些可能连韩国人自己都遗忘了的文化遗产,和谐正是其一大特点。开幕式的主题就是和平。”开幕式总导演宋承桓说。

    2、运动员以真诚呼唤和平

        奥林匹克运动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人类对和平与友谊的希冀。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朝韩代表团在“朝鲜半岛旗”引领下并肩而行的一幕令世界动容,奥林匹克精神在那一刻闪耀出夺目光辉。

        和平的期盼在今晚的开幕式中再次令人动容。在运动员入场仪式最末,东道主的出场时间,一男一女两名旗手,共擎“朝鲜半岛旗”,引领韩国和朝鲜两国代表团在传统民谣《阿里郎》的歌声中共同入场。这一刻,全场起立欢呼。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代表着人类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近年来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重续中断十余年的朝韩双方联合入场,并促成一系列沟通,传达出一种为各方所乐见的善意,再度诠释了体育在促进世界和平、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独特价值。

        平昌冬奥会以“Passion.Connected”(激情平昌·和谐世界)为主题口号,许下“new horizons”(新的地平线)的愿景,这既是东道主的企盼,也映衬出国际奥委会应战重重挑战的信念。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谈到开幕式朝韩两国冬奥代表团共同入场时所说:“这成为奥运会给奥林匹克运动和整个世界带来的历史性时刻!”

        奥运圣火来了。它来自奥运发祥地希腊,在韩国境内101天里进行了2018公里的接力。它抵达过韩国最北端,承载和平的希望,最终传递到韩国著名花样滑冰运动员金妍儿的手中,她点燃埋在冰块中的引火索,随即主火炬被点燃,炽热的和平之光照亮平昌夜空。

        (本报韩国平昌2月9日电 本报记者 侯珂珂 王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