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烧了几天啦,嗓子有那种嘶儿嘶儿的声音吗?咳喘有吗?呕吐和拉稀有吗?”连珠炮似的话语从首都儿研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朱春梅的口中蹦出,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她的语速似乎有些太快。
然而,这一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朱春梅连续工作了13个小时,为115个患儿进行了诊治。
“头孢抗生素不能随便用,得有指征才能用。”
“他现在肯定没有哮喘,放心吧。”
“你的费用已经扣过了,可以直接去拿药了。”
大同小异的对话,面临肆虐的流感高发季,她每天都在重复。
朱春梅确实得加快语速以节省时间,这样可以接诊更多的患儿。“儿研所一年365天,从早8点到晚10点都是正常门诊时间。”已经在儿科工作了22年的她,除了周一到周五,每个月还要在其中一个周末值两天班。“儿科医生缺口大,这样的工作量很正常。”
朱春梅是我国11.8万名儿科医生中的一员,面临流感高发季,还有很多的儿科医生像她一样忙碌着。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按照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目前儿科医生数量缺口超过了8万名。而随着二孩的“井喷”,这种需求还会进一步加大。
不过朱春梅无暇关注这些,她得赶紧面对眼前的现实,一个又一个小宝贝,或呼吸不畅,或高热发烧,或嗷嗷哭叫……
中午12点,朱春梅已连续诊断了34个患儿,此时,她刚刚能喝口水,一上午连洗手间都没空去。由于经常不能按点儿吃饭,朱春梅患有慢性胃炎。“吃点凉的就会胃痛”,她一边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食物,一边含含糊糊地说着。
下午1点,朱春梅继续接诊。
“来,宝贝别紧张,张大嘴巴,给阿姨看看嗓子,啊……”
“扎指血很简单的,只有一点点疼,没事儿啊!”
“你看没那么难受吧!你做得真棒,真勇敢。”
这样的对话绝对不会出现在成人的门诊室,但从儿科医生的嘴里说出来,却再自然不过,“哄着”孩子给他们看病,是朱春梅22年儿科门诊的诀窍。
在儿科,不只是要“哄着”病人,还会有很多其他科室医生遇不到的“趣事”。“被小宝宝乱蹬乱踹踢到啊,还有孩子看嗓子时会吐我一身,夏天有些宝宝穿短裤哗啦尿我一身,做儿科嘛,这些都是难免的。”提起这些,朱春梅一脸好笑又很无奈的样子,“不过看到孩子痊愈后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下午5点,朱春梅已经诊治了65名患者,此时特需门诊还有50名患儿在诊室外排队。一天的诊治下来,朱春梅很是疲惫,等候的家长们也显得有些焦躁不安。她说,大多数家长还是能理解到医生高强度的工作节奏的,但偶尔也会遇到情绪激动的家长。“遇到这样的家长就要尽量去沟通解释,努力理解孩子生病时家长急躁不安的情绪。”朱春梅说,“但医学毕竟不是万能的,遇到治不好的患儿,心理压力还是会非常大。”
晚上9点10分,一个裹在襁褓中的小宝宝高烧不退,朱春梅亲自带着家长去急诊,一边走一边叮嘱:“去急诊留观吧,等体温到39摄氏度以下才能走,这个药至少要间隔两小时,一次用一粒,一天两次。”回到诊室,她忍不住捶后背和腰,长期久坐不动,让她的腰椎间盘出现了轻度膨出。
终于快要下班了,朱春梅的脑子却还在飞快地转着。她想起了前两天收治的一个重症儿童——孩子入院时整个气道都沾满了黏痰分泌物,完全堵死了左侧的支气管,根本不能通气。尽管当时已经下午6点多,但朱春梅担心如果不立刻治疗会使病情恶化,当即决定加班给孩子做了手术。在今天的门诊接诊临近尾声的时候,朱春梅又去探视这个孩子并制定了后续治疗方案。
下班回到家,朱春梅瘫倒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想吃,什么也不想做”。但她并不会后悔做儿科医生,“看到患儿痊愈了,家长的眉头舒展了,就觉得很欣慰,那么多的付出都值得了。”对于未来,朱春梅希望自己能够带出更多的儿科医生,“基层的儿科医生多了,诊疗强起来了,不仅可以方便附近的患儿,我们的工作量也会小一些。”
(本报记者 詹媛 本报通讯员 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