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将尽,乘车进入宜章县地段,公路两边的崇山峻岭不断映入眼帘,山上树木青青、山下梯田层层。这里地处湘粤边界,东为罗霄山脉尾脉,南为南岭山脉中段,著名的湘南起义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而县城西面的骑田岭就是毛主席的《长征》诗“五岭逶迤腾细浪”中“五岭”之一。
湖南省宜章县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2010年全县有贫困村120个、贫困户5.6万户、贫困人口22.98万人。实施精准扶贫后,2014年到2017年,三年间宜章县实现了14988户55975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57个摘帽,连续两年在湖南省精准扶贫考核中获第二名。大山深处的宜章驶上了通往全面小康的快车道。
来到天塘镇和宜红茶基地,2014年栽种的英德红茶已适应这里的气候,茶树长到了1米多高。该镇满堂村村民林石华,在妻子去世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常年挣扎在贫困线上。“有了茶基地,我既有了土地承包费收入,又有每月2500多元打工收入,还可以照顾好家庭,很快能脱贫了!”林石华说。该基地2016年被定为省扶贫重点产业项目,通过“公司+贫困户”的方式,联结带动贫困对象8600余人,贫困户每人每年可增收1730元以上。
“贫困户大都缺乏‘造血’能力,而产业扶贫是具有‘造血’功能的扶贫。为了让政府、金融机构、优质企业和贫困户四方有机连接,实现‘可参与、抗风险、都受益’,我们确实动了很多脑筋。”宜章县委书记王建球说。
2015年起宜章县积极推进“政府风险补偿、优质经济实体、扶贫小额信贷等,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由政府提供贴息,从金融机构贷款,并将贷款投资入股县内经营好、有潜力的优质经济实体,贫困户每年在企业可获得不少于投资额10%的保底分红,有劳动力的还可由企业优先照顾就业。该模式吸引了100多家优质企业积极参与,办理贷款的贫困户络绎不绝。截至目前,宜章县金融扶贫贷款1.02万笔,小额贷款4.21亿元,精准帮扶8.1万余贫困人口,累计向贫困户分红3100万元,并带动5000余人就业。
“没有职校教育帮扶,我根本读不上书,也没有现在的工作。”谷志涛的父亲从山上摔下瘫痪后去世,家里一贫如洗。在县里教育扶贫的帮助下,谷志涛学习2年电子专业后赴东莞实习,月工资达5000多元,全家生活很快转变,实现“一人成才,全家脱贫”。
精准扶贫,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宜章县广泛调动各部门行业力量,实施“学有所成”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及危房改造、家门口就业帮扶、“贫困村整体提升”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
黄沙镇新坌村,原西冲、欧子冲两个自然村在深山中,整体搬迁至新坌村“芙蓉湾”新居后,广场、绿化、路灯,景象一新。宜章县投入资金2.02亿元完成了6个集中安置点建设,搬迁4731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寨做到了“应搬尽搬”。宜章县还投入1.15亿元完成3352户危房改造工作,超过省定任务2200余户。
“县里2017年GDP总量达220亿元,我们对产业扶贫和‘五大扶贫工程’综合施策,让贫困户搭上这台‘县域经济大车’,一定能带动几万贫困人口脱贫。”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润槐表示。
宜章县有“好人之城”美称,近年来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刘真茂等一大批先进典型,20多个社会爱心组织,志愿者近10万人。县里依托“宜章好人”的品牌示范效应推进社会扶贫,模范典型、志愿组织等对接帮扶9000多户贫困户。
全省先富带后富十大先进典型、湖南百捷利包装董事长谢运良主动承担了全县3700多户残疾人的脱贫任务,创新了小额信贷股权分红、工资转股权、就业安置三个精准扶贫举措,还投入1206万元建立一条残疾人精准扶贫生产线,被誉为“脱贫攻坚中啃硬骨头的人”。
宜章县还积极统筹宣传、扶贫等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平台、文体小广场、文化宣传长廊等。2016年以来,县里投资近500万元,在全县193个行政村建设简易戏台,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开展文艺活动的需求。近日在岩泉镇竹渚村“送戏下乡扶贫宣传晚会”上演出的小品《竹林春韵》,表现了贫困户陈二毛在扶贫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的帮扶下自力更生脱贫的感人事迹,赢来观众的阵阵掌声。千名观众共同观看了这次演出,独唱、小品、音乐情景剧等10个节目轮番上演,中间还穿插着扶贫政策宣讲,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贫困是宜章最大的县情,实现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是我们的庄严承诺……”1月10日举行的宜章县脱贫摘帽誓师大会上,2018年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再次吹响,通往全面小康的道路将越来越宽广。
(本报记者 龙军 本报通讯员 刘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