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
岁末年初,首都市民皆为蓝天白云的归来感到兴奋。《华尔街日报》称:“北京的空气质量在政府的重拳整治下实现五个冬季最佳。”
近年来,北京市不惜壮士断腕,关停治理污染企业,以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为治理工作重点,以超常规措施和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尤其是京津冀三省市协同行动,联合用力,使北京空气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大气污染的某些表现在天上,而根子在地上。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由于地方存在财政收入的压力、关停企业下岗职工安置的困难、GDP的惯性思维等问题,污染有可能出现反复,雾霾天气有可能卷土重来。
PM2.5的区域特征明显,在空气中存在时间长、输送距离远、污染范围广,任何一座城市都难以独善其身,须从国家层面加强联防、联治、联控,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同减排,须对PM2.5主要来源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原则,落实责任,加大科技治理投入,加大政策扶持,精准发力,持续用力。
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不断改善空气质量。不仅要注意末端污染治理,更要注重从源头入手,强化资源环保准入约束,优化能源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要让“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成为社会共识,让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成为全民习惯。
(原载于新华网 作者:梁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