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31日 星期三

    留住乡村的文化脉络

    作者:陈晨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31日 15版)

        在浙江长兴县泗安镇上泗安村,过年的气息日益浓厚,村民们已经舞起了狮子,来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许旭摄/光明图片

        【创意港】

        春节将至,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式人口大迁徙又将如期上演。近年来,伴随着春节返乡大潮的,往往还有返乡的人们对乡村衰落的无限感慨。在乡村公路越修越好、村庄越建越美、村民收入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这种担忧的声音为何不绝于耳?看完“面子”看“里子”,与其说人们在唱衰乡村,不如说人们是在忧心乡村文化的衰落。

        在我国,乡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概念,它更是漫长中华农耕文明的腹地原乡,是“记得住乡愁”美好愿景中的乡愁所在,是悠久岁月凝练出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经过时间洗礼的古村落古建筑,刻有“耕读传家”的门楣题字,记录家族兴衰的祠堂,华阴老腔、苗绣等散落在各地的优秀技艺,貌不惊人却又身怀绝技的民间手艺人……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都让乡村文化熠熠生辉。

        然而,与珍贵的乡村文化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乡村这个文化载体面临的尴尬处境——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有自然村360万个,但到了2010年,仅仅十年的时间,这个数字骤减为270万个。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近250个自然村消失,其中包含了众多古村落。与此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乡村走进城镇,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乡村愈显凋敝,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此外,有些乡村建设被资本和钢筋混凝土裹挟着向前,因为忽略了文化这一重要内核而迷失自我、盲目跟风,同质化发展严重;有些地方对祠堂、民间技艺等文化载体没有起码的保护意识,使得原本独有的历史印记和文化脉络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着实让人惋惜。

        城镇化建设的本意当然不是让乡村就此退出人们的视线,恰恰相反,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建设工程都让人们对乡村寄予更多希望,也使得乡村有了被赋予更多内涵的可能性。而这些内涵,都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要走好文化兴盛之路,就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以虔诚的态度和充分的文化自信提炼出专属的文化基因、唤醒深厚的文化记忆、保护好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传承创新,让藏于乡间田野的传统文化切实融于人们的现代生活。此外,要走好文化兴盛之路,还要充分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其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扎根。政府部门更要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不断为乡村输送文化新气象,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留住乡村的文化脉络,以保护传承不缺位换取乡村文化的不缺失;以建设培育在行动换取乡村文化的再丰富,那些从泥土中生长出的文化,必将在泥土中得到更好的延伸。

        (作者:陈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